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6期 ID: 139864

[ 甄玲娥 文选 ]   

把写作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

◇ 甄玲娥

  提高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写作水平高低直接体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要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并抓好作文教学。可是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根本提不起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写作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觉得作文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之事。
  首先,多观察,多积累。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接受外界信息并予以加工处理来感知外界的过程,它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用在作文素材的观察积累方面是再合适不过了。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老师可以利用黑板的一角或一侧,写上古今中外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这些带有品正、励志的话语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启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名句的积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分外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名句对于激励学生勤苦学习及作文中这方面素材的引用都大有裨益。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或《焦点访谈》,结合节目内容,每人每周写一篇感悟文章,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也观察了世间人情百态,有利于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既关心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也关心平凡生活中的琐事,从而培养出一双善于挖掘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到提笔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文思如泉涌,汩汩滔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其次,多阅读,多练笔。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才会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在精读和泛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中外文史精华,为我所用。阅读不仅能增长智慧,丰富词汇,而且能扩展我们的知识视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多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些学生平日对事物观察认真,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但就是懒得动笔。等到写作时,虽然感觉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却没有清晰的思路,不知从何说起,写了半天也不知中心内容是什么。实践证明,观察积累必须与练笔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要帮助学生养成每天都写观察随笔的习惯,只要有了灵感就一定要尽快把它写下来。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付诸笔端,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分析判断的综合思维能力。长期坚持,写作能力定会有较大水平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仿写就是有效的练笔手段。例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就让学生仿写“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仿写时注意句式整齐及修辞运用,并加大难度改换本体仿写,多角度练笔。
  其三,多思考,多创新。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全方位探讨文章思路。调动发散思维,会发现同一事物可写的东西很多。作文贵在创新,只有写出新的东西、不人云亦云的文章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应先吃透新课标中对学生写作要求的精神实质,较好地利用课文的例子进行创新写作,使书本知识得到多层面的有效拓展延伸。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迎难而上的毅力、奋勇进取的精神、知恩图报的美德、鞠躬尽瘁的品质、谦虚谨慎的作风、赤胆忠心的品性、忧国忧民的意识、善始善终的品行、公正严明的态度、勇挑重担的责任心、深谋远虑的思维力、缜密严谨的逻辑推理等优点,都可以在写作时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运用,让平淡无奇的素材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发出新颖的光彩。“文无定法”,但不可无法。对初次接受一种文体写作的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写作技巧和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作文的指导过程中,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丰富感性知识,使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能够写出好文章。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耳濡目染的长期文化熏陶过程,但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把写作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