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为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在这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斗争中,面对“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且前途无量的项羽,地位并不显赫的刘邦,最终在“插翅难飞”的困境中化险为夷,得以“金蝉脱壳”,这是何故?
传统观点认为刘邦是由于项羽“妇人之仁”而被放走的。如毛泽东认为项羽是“沽名”,苏轼认为项羽是“君人之度”。这样项羽就成了“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有勇无谋”“优柔寡断”的代名词。但我认为鸿门宴上刘邦不是被项羽放走的,而是自己走掉的,只是这个“走”不是盲目无序地走,而是有头脑、有准备地走;不是慌慌张张地走,而是游刃有余地走。
为何这样讲?请看宴会始末刘邦的精彩表现。
宴前,当刘邦从张良口中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虽大吃一惊,惊恐万分,但他毕竟城府很深,而且很善于用人。故在危机关头他沉着争取部下张良的意见,并细细地询问项伯的年龄,机智敏锐地做出自己的打算(“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约为婚姻”),可见他是一个头脑冷静、目中有人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应变、做事果断的人。这一“拉拢利诱”的策略确实高明,不但让项伯把敌我之别、血缘之亲抛诸脑后,而且还让他替己说情、为己开脱,甚至还让他在危急时能出手相护、为己所用。再者刘邦亲往鸿门谢罪,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刘邦在宴会前的精彩表现,足以说明他后来的“走”是有准备、有头脑地走,而非盲目地走。
宴中,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同为诸侯王且小他二十多岁的项羽面前却谦词卑礼,不惜自贬身份,多次称臣,并屈尊面北而坐,这真是能屈能伸大丈夫也,而这一竭力迎合项羽沽名钓誉、好大喜功性格的做法,也展现了刘邦知人知己的一面。更耐人寻味的是,刘邦宴前对项伯说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与宴会上樊哙对项王说的话(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如出一辙,可见赴宴之前刘氏集团早就召开了秘密会议,把赴宴应该说的话早就做了一番统一,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人对项羽做的同一解释,进一步打消项羽的疑虑。自己的屈尊,樊哙的进一步解说斥责,不但使项王理屈词穷,“未有以应”,还让“都尉陈平召沛公”,可见项王对“刘邦起如厕”毫无疑心,甚至对樊哙、张良的离席也都毫无防备。刘邦的精明再次得到体现。
宴后,刘邦对张良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准备礼物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拉进与对方的距离,以打消对方的疑虑,这更表明刘邦是有备而来的,这都为他的有序而走做好了充分准备。
不过细读《鸿门宴》结尾,确有一处令人生疑——都尉陈平出账召沛公,怎会没有发现刘邦已走?发现之后怎不报告?之后他又去了哪里?文后注解:“陈平,当时是项羽的部下,后归刘邦,官至丞相。”这一注解本身就做了最好的解释,我们可以猜测陈平此时已有降刘之意,因而放走刘邦,这也许是陈平后来官至丞相的原因之一。
有人也许会说这不是陈平放走刘邦的吗?怎能说刘邦是自己走的?翻查《史记》,可知项羽不是陈平效力的第一位君王,在《史记》里演绎了一段用人史上的“陈平三迁”。“三迁”的背后,演绎的是各抗秦集团领袖用人的智慧和韬略。
陈平先后事魏和楚,然为何最终事汉?我想忠贞和操守只有在面对虚心纳贤的明主时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没有刘邦虚心纳贤和善于用人的智慧,陈平怎会投靠刘邦,又官至丞相?
所以,刘邦之独特在于忍他人所未能忍,用他人所未能用,他的成功凭的是自己以柔克刚的智慧。这一智慧不但帮他走出了鸿门宴上危机四伏的险境,而且也走出了刘氏一统天下的锦绣河山。
正如刘邦自己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如此看来,刘邦确是凭自己的智慧走掉的,而不是被谁放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