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6期 ID: 139841

[ 单朝阳 文选 ]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 单朝阳

  “生态理论”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该理论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相互依存的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生态理论理所当然的对它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语文“生态课堂”,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回归生活
  生态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才是鲜活的,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语文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呢?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学问。电视、网络、家庭、学校、社区……处处充满着学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努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某年常州中考卷中有一道探究题,要求写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笔者在当时曾把此题给初二的学生做,结果发现,男生的准确率远远高于女生,后调查得知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男生能借助各种媒体关注伊拉克战争。而相反,女生对此不感兴趣,关注极少,准确率自然不如男生。这一事例说明,将学习的触角伸入生活,反过来可以促进学习。
  其次,创设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演绎生活。从语文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教学时,可积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教学《背影》时,考虑到当今的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所以对文章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作者特定的家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父子深情很难透彻地理解,于是并没有立刻就教这篇文章,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走近父母,去发现父母身上令自己感动的一个细节。等学生全部收集好了后交流的时候,发现每个内容都非常感人,有好几个学生都声泪俱下。此时再教《背影》时,学生十分轻松的就把握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由此例可以看出,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步入真实的情感世界,达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生命
  教育的起点和回归是人的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力发展的过程。所以,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
  “传统课堂”是指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一节课的好坏以给学生灌输的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生命,为了生命的质量,为了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它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
  人,毕竟不同于其他生命体,他既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人文营养。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课文描写祖国壮丽的江河山川,呈现给我们的是景美、语言美;许多课文浸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铸造中国魂、中国心的特殊材料;很多课文显现了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人格魅力……所有这些人文情结都是人类生态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美丽。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打造“生态课堂”,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它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它强调交际性和人文性,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只有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元素之间的和谐运作,形成“生态课堂”,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