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文化博大精深,且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世界文学的浩瀚海洋中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古诗词作品是先人智慧的积淀,其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炼的语言和深沉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品诵、欣赏、感悟三个角度着手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品读欣赏,理解背诵,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记忆力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知识的积累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品读背诵是学好语文尤其是古诗词的有效途径,诵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学生欣赏文学的良好素材,非常适合品读背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解析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品读,体会诗词的内在魅力,体味诗人的情感经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诵读的韵律,读出诗词的韵味,去感知其中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两联广为熟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优美的诗句,教师无需逐字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到诗的意境,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开始复苏的美,如娇嫩的柳枝吐露新绿、五彩缤纷的春花迷人双眼,展现出一幅清新的水彩画,诗中有动有静,情趣盎然,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词多姿多彩的景色的过程中达到熟读成诵,并能领悟诗词的语言魅力,感知诗人此刻心境。
二.深入理解,展开合理想象,体味诗词的悠远意境
古诗词的美妙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用凝炼的语言,通过一些鲜明、生动的意象,营造出美妙悠远的意境,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浓浓的情思。古诗词追求言简意赅,其魅力在于语言的艺术和生动鲜明的意象,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活动创造出的融合了思想与感情的独特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不同于生活原态而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要品味古诗词的内蕴,需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填补古诗词中的空白,感悟诗词独特的意象带来的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体会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以获得审美体验。
三.体验生活,用心感知,用情欣赏
古诗词都是来源于诗人真实的情感经历,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它们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经验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摒弃传统的机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导入与诗词情境相融合的画面,恰当地创设诗词中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情去欣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联系比较,加深对古诗词的题材、意象、表现手法等的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比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意象,教师可以从这一意向着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古人常用雁自喻,抒发乡愁和羁旅之情。这首诗的前三联通过“青山”、“绿水”呈现山清水秀画面,衬托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但通过诗中的“次”、“客路”、“行舟”等,表明了诗人的旅人身份,从而通过北固山下的优美景色反衬出诗人羁旅愁怀,思乡深情,诗歌以雁传书,表达了思乡之情,给人一种飘零的感觉。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联系比较,能让学生以意象为介入点,将情感完全融入诗词的情境,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感,加深学生的理解。
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丰富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永远散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