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6期 ID: 139861

[ 邹凯 文选 ]   

多向交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 邹凯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提出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一个作家最大的技巧是善于修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学生下笔前和成文后两个环节,通过多向交流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一.下笔前的多向交流与修改
  作文的修改应该伴随写作的全过程。在作文之初就要开始不断修改,即修改提纲。提纲修改得好,才能把握作文的正确方向,避免写出的文章出现致命问题,避免大刀阔斧地修改,既费时又打击学生的写作热情。下笔前的修改与成文后的修改侧重点有所不同。下笔前侧重从审题、立意、确定写作素材几个方面修改,而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的指导可以安排在成文后的修改上。
  老师在上指导课时,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最初的构思,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与要求来确定成文前的修改重点,然后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修改学生的构思。例如“这就是(谁)”的半命题作文,题目很简单,学生基本能过审题关,就无须再浪费时间让学生交流“题目是什么意思?”。但有些题目较难理解,或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就很有必要花些时间过审题立意关。例如写以“脚步”为题的作文,就要通过师生的交流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主题,让学生明白“脚步”可以是具体的脚步,如妈妈的脚步,老师的脚步;也可以是抽象的脚步,如成长的脚步,心灵的脚步,春天的脚步等。
  下笔前激发学生灵感,修改写作素材可以避免作文出现事例不能说明中心、俗套等问题。在一次“这就是(谁)”的作文指导课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写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学生所选的事例与表现的人物性格无关:写表妹活泼天真,事例是打破了花瓶却不承认,反赖是“我”打破的。这就应该建议学生换一个事例。有的学生所选的事例过于俗套常见,如:写某人酷爱蓝球,事例是他在家为了看球赛,不肯帮妈妈做家务而被妈妈痛骂。这时通过多向交流,集思广益,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出炉了:一个炎热的中午,他聚精会神地看着球赛,妈妈却唠唠叨叨,要他马上去买西瓜。他不情愿地跑下楼买了西瓜。正巧路边店铺也在放球赛,他驻足观看,看到精彩时,大喝一声:“好!”手中的西瓜被他当球抛了出去,变成一滩红色的瓜泥……
  成文前的交流和修改以审题、立意、确定题材为重点,为“下笔如有神”作好准备。
  二.成文后的多向交流与修改
  “文章不厌百遍改”,秉着这个信念,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老师孜孜不倦地伏案改作文,不遗余力地在每一篇作文上删删改改。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学生往往把作文交给老师就大功告成,至于文章的修改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回报却很少。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上,而不是某一篇文章修改得是否完美。只要每一次作文课后,学生写作文和改作文的能力有所提高,那就是有效的教学。
  修改作文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向的,有师生共改,学生互改,学生自改和老师评改、面批。
  第一步,师生共改。老师挑选一篇典型的习作,将其投影出来。通过师生交流,老师将修改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起到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个环节为学生互改和自改作文做基础,使学生修改作文有了方向和针对性,不至于毫无章法。老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一看题目是否恰当;二看中心是否突出;三看事例是否典型;四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五看叙述是否详略得当,主次是否清晰;六看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是否细腻生动;七看有没有错漏字、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不建议每节课都将这些方法蜻蜓点水似的全部教给学生。应该根据作文题目和学生的习作特点来选好评改角度和重点,每次只教一两个方法,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先保质再加量。例如布置初一的学生写《记一件难忘的事》,我发现有许多文章详略不当,事件的起因写得很长,真正难忘的地方反倒一笔带过。于是我将“怎样做到详略得当”作为修改课的教学目标,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影出来大家一起修改。这篇习作写第一次煎蛋,起因和结果写了很长,难忘的煎蛋过程却很短。经过师生共改后,起因和结尾都缩为一句话。起因:“父母加班很晚没回家,自己肚子很饿,决定自己下厨为大家做一顿美味的煎蛋。”结尾:“爸妈下班回家,一家三口津津有味的吃着并不美味的煎蛋,其乐融融。”中间过程:“开着很大的火,没放油就下鸡蛋……最后只好左手抱着电话听妈妈的指挥,右手挥舞锅铲,狼狈万分……”要浓墨重彩地写。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了两年后,到初三的修改课则可以综合各知识点全面修改,提升作文的质量。
  第二步,学生互改。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人的建议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所以,很有必要把作文拿出来让大家提些修改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互评,表面热闹非凡,但想取得实效,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管理能力,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心思作足前期的准备工作。这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作文水平低的学生不能畅所欲言,人云亦云;对人不对文,根据作者与自己的亲疏关系来决定评价的好坏;钻牛角尖,在非关键问题上胡搅蛮缠,争执不下,使讨论偏离了方向。所以,在让学生小组互评前,老师应该强调学生要端正态度,实事求是,尽可能用科学眼光看待问题,不偏信某一权威学生,不低估某一问题学生。当争执无果时,可以找老师当裁判。最后将修改建议整理在稿纸上。
  与热闹但难于控制的小组互评相比,我更推崇让每个学生单独修改一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他人的习作。每个人独立修改一份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作文,体验老师的角色,给出修改建议并评分,最后签上修改者的姓名。这样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调动积极性,修改得会更详细具体,同时还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作文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要担心学生会改不好,老师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信任学生,相信他们尽管有时思考得不够成熟,修改的结果有些不尽人意,但是有努力就会有进步,这就是收获。
  第三步,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是为学生自改做铺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愿意修改和会修改作文。学生可以将文章朗读几遍,当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时,就在稿纸上作记号,读完后再仔细修改。这种通过眼、嘴、耳协调参与的修改方式,会让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修改出来的文章流利顺畅、朗朗上口。也可以默读文章,结合老师教给的修改方法和同学的建议,反复审视思考后修改。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将习作放一段时间(大概一个星期),让刚完成作文时沾沾自喜的良好感觉冷却下来,重新以客观的眼光去修改作文。
  学生自改,老师还是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
  1、要以老师教给的方法为指导,而不是盲目地修改。
  2、应该独立思考和有主见,对待他人的建议,既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不能因忠言逆耳,只想听好话,而全盘否定别人的建议。
  3、想将水平一般的作文升格为优秀的文章,除了在宏观上注重谋篇布局外,还要注重字、词、句的反复斟酌推敲。用优美的文笔创设情境表现丰富的感情,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真情。例如一句常见的“走过去”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改为:“步履蹒跚地向前挪去”,“迫不及待地飞扑过去”,“一蹦三跳地跑过去”“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等,这样会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
  4、要勇于舍弃。虽然初稿的每句每段都是付出努力完成的,有些甚至感觉很优美,会有些不舍得删去。但如果删掉会让文章有所提升,那么即使是很优美的句子,很感人的故事,也要勇于舍弃。
  第四步,老师评改和面批相结合。与传统的批改有所不同,老师不仅要注意掌握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对个别学生还应该面批。
  有人说,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是将老师从繁重的修改工作中解放出来。我并不认可这种一劳永逸的说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是任重道远的工作。从初一指导第一篇作文开始到初三毕业都在不断的努力,每次作文训练从学生最初的构思到成文都在反复地修改。这是一项更艰巨、更费时、更考验老师能力的工作,却可以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持续发展,受益终身。

多向交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