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6期 ID: 139919

[ 常福胜 文选 ]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常福胜

  多媒体辅助教学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为沉寂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以致冲淡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再加上教师计算机操作技术不熟练,使多媒体在使用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细读。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在看一系列图像听一些声音中完成的。讲作者,一定放一张作者的肖像画;简单的背景介绍变成了历史演义;讲文学作品要找一段与课文情节有关的影视插入点缀;开头或结尾要放一首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歌曲。这样一味追求课件的奢华和大容量,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教材,学生的眼球多半时间盯着屏幕,学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一边,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脱离文本细读,脱离对优美语言的品味。
  2、以“人机对话”代替情感交流。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形成必不可少。可时下很多的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CAI课件充斥了整个教学过程,课件“统治”了课堂,语文课几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和“解说员”,学生成了忠实“观众”和“听众”。本应充满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了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电灌”。
  3、以视听形象代替语言形象。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于是上课时,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看影视片断,热热闹闹,应接不暇。这些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凝滞了,想象力也没有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用一览无余的画面绝对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再创造。
  4、以僵死流程代替动态生成。在多媒体主宰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严格执行着自己预设的流程,甚至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把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键,课件就按顺序“播放”下去。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不熟练的教师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哪还有时间顾及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更不用说结合学生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实际上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这就给课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使课堂教学异常地生动活泼,异彩纷呈。
  二.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妥当。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准备妥当、充分。上网查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借鉴有关课件、设计最佳动画、找最合适的音乐等等,以便结合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制作课件,同时还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机器、备突发事件的预案。如一位老师教《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课,讲新闻的特征,想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一篇新闻,让学生找新闻的要素。可就是上不了网,出现了“冷场”,教师干着急,学生无事可做。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也要准备妥当。不要给学生一个错觉:一进多媒体教室就是看图画,听音乐,无需动口、动笔、动脑。于是学生就只拿一个课本就进了多媒体教室,甚至钢笔也不带。
  2、适当。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时机,科学穿插,或激发兴趣,或创设情景,或引发联想,用在该用之时,用在非用不可之处;使用多媒体的种类不应过多,容量不应过大,每次的使用时间不应过长,使用频率不应过于频繁,那样容易使学生视觉疲劳,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走进文本,细读文本。
  3.恰当。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恰当,所选音像资料要与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真正有效地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习文本服务。那些学生讨论问题的答案一定不要展示给学生看,那些限制学生思维的图画一定要少展示给学生看;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恰当,少一些花花绿绿和动画,对比度鲜明一些,使学生看清楚,看明白;多媒体的声音和背景音乐要恰当,不要太大,不要影响学生阅读、思考。
  尽管多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找准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点”,使多媒体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