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6期 ID: 138631

  

程度副词“再”的产生及特点

◇ 王 硕

  程度副词“再”,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师生们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了解它的产生过程及语法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使用它。下面就介绍介绍它的产生过程及语法特点。
  
  一、产生过程
  
  上古时代,“再”是动量词,义为“两次”,例如: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连得王千金。(《史记,孙手吴起列传》)
  伯石再拜稽首,受策以出。(《左待,昭公三年》)
  “再”也可以是序数词,义为“第二次”,例如: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下》)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左传·庄公三年》)
  许慎《说文解字》:“再,一举而二也。”这时,“再”修饰的动词多为有“过程意义”的动作动词。由于“再”修饰的动词在甸子的前面出现过,所以,“再”后面的动词往往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话语·公冶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这种省略了后面动词的“再”的用法,使得“再”的意义开始发生变化,由“第二次”的意义引申出“某种活动、某种状态的再次出现”的“再一次”义。这种意义的“再”就演变为频度副词。例如:
  衣破再缝又得其新。(《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一孔子项托相问书》)
  兄弟难以再换。(《目上》)
  同时,“再”修饰的动词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可以修饰动作动词,也可以修饰心理动词,还可以修饰形容词,例如: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孟云卿《古别离》)
  —麾俄出守。千里再分忧。(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舜知是父,,遂拨人向父亲抱头而哭,与(以)舌舔其父眼,其眼得再明。(《敦蛙变文集新书·卷八·孝子传》)
  心理动词、形容词表现的多是一种状态的持续,而某种动作、状态的经常重复,很有可能引起程度的加深,这样,表示频度的副词就有可能演变为表示程度的副词,义为“更、更加”。在近代,程度副词“再”逐渐形成了。例如:
  那人说:“莫说三个搭车,再多些也不计较。”(百回本《水浒传》第五十六回)
  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西游记》第三回)
  若再多得些。一年也差不多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
  这些“再”已经演变成为相对程度副词了,义为“更、更加”。
  总结程度副词“再”的产生途径,可以概括如下:动量词一频度副词一程度副词。
  
  二、语法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与“更”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再”有着一些重要的特点。
  第一,“再+谓词”基本上不做谓语,这是“再”最主要的特点。例如,我们可以说“上大学以后,他就更爱思考了”“你来得早,他比你来得更早”,但是我们不说“上大学以后,他就再爱思考了”“你来得早,他比你来得再早”。
  一般来说,“程度副词+谓词”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做谓语,但是,在我们的语料中,没有“再+谓词”做谓语的用例。有的用例中“再+谓语”似乎是做谓语,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再+谓语”只是做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后面往往紧跟着一个分句。例如:
  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胡举人道:“魏家人说,只要早早了结,没事,就再花多些,他也愿意。”(《老残游记》)
  只有在祈使句中,“再+谓词”经常做谓语,例如:“明天再早点儿!千万别迟到。”“再大一点儿,再高一点儿。”“再小声点儿!孩子们在睡觉。”
  第二,在“比”字句中与“更”不同。“更”修饰谓词性成分非常自如,例如:“看样子他在小学时似乎比在中学更内向一些。”“小张比老李高,更比我高一大截儿。”“通过了解,他比以前更信任我们了。”而“再”则比较受限制,这里的“更”都不能换成“再”。
  “再+谓词”因为不大做谓语,所-以在“比”字句中往往用来表示指称,例如:
  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红楼梦》十八回)
  我就没见过比他再差劲儿的了。
  这个就是最大的。没有比它再大的了。
  第三,“再”可以出现在一些假设的让步复句中。例如:“道路再远,我们也不嫌累,不叫苦。”“即使你准备得再充分,考试时也会有疏忽的地方。”“职业模特训练有素,即使再饿再累,也能坚持控制饮食。”这里的“再”都不能用“更”来代替。
  “再”还可以构成一些比较固定的句式,如“再……不过了”“再……没有了”,用于评价,表示程度很高的意思。例如:“颐和园的风景再漂亮不过了。”“干旱持续这么久了,要是能下几场雨,那真是再好没有了。”“小张再聪明不过了,看了一遍就全记住了。”还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等,这些地方也是不能用“更”替换的。可见,近代产生的新兴程度副词“再”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程度副词“再”的产生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