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波动比较大,整体下滑的趋势比较严重,原因之一是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形成衔接上的脱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部分老师甚至牵得过多,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而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下子加深,尤其是课改后,知识点增多,从初—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老师不可能做细致的个别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因为上述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存在的客观差别而造成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也是可以克服的。下面讲讲笔者的认识。
第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 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夜莺的歌声》一课,文中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如果每一处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沉闷而低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小夜莺与德国军官周旋过程中有几句答话相当巧妙。“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o”教师可抓住这几句话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结合课文背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找出其他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特点的地方来分析。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 在初—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例如举行小竞赛。在教生字词时举行记忆力比赛,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生字的读音与写法,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复习古诗时组织各小组在黑板上进行默写接力赛,为了获胜,学生对每个词、每个字乃至标点符号的正确与否都相当关注,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部分知识加深了印象。
又如在情境中品味文章。如教《安塞腰鼓》一课,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脑海中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发挥想象力各抒己见渐入意境后,可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其浑厚雄壮、刚健激昂的气势,然后提问:“观看影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事物也同样具有安塞腰鼓那粗犷豪放、势不可挡的特质?”最后还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那威武奔放的生命律动。
再如排演课本剧,既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可组织全体同学组成各种小组分工合作。编剧组负责编写剧本;导演组负责研究角色特点,安排演员进行排练;演员组要在导演指导下结合自己对剧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绎出来;剧务组负责筹备、制作剧中所有道具及布景;观众组要在观看表演后对各小组的工作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这一系列活动,使全体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有计划地进行全面的课程、教材与师资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这无疑为我们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抓住机会,多研究、总结、探讨,为奠定基础学科的基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