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底,语文出版社推出了《语文名师教学文库》,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副校长杨树亚老师的《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收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杨老师对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期摘录其中的《“同课”当如何“异构”?》,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同课,决定着教学目标的一致,决定着教学任务的相同;异构,决定着教学策略的迥异,甚至还决定着教学流程的不同。这样的“相同”与“不同”,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目标与任务,防止产生同课异构以后的“异标”甚至“异果”;要求我们树立自己的教学观,上出自己的特点与个性,防止出现“千人一课”的“同课同构”现象。
那么,如何进行“异构”呢?
在教学流程上求“异构”。这是最鲜明的“异构”方式。有的人喜欢按部就班,有的人喜欢逆流而上,有的人喜欢直捣黄龙,有的人喜欢层层推进。教学中,在不违背文本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倡导这样的百花齐放。
在策略运用上求“异构”。这应该是我们在进行“同课异构”过程中经常选择的一种方式。有的文本适合教师的言语渲染,有的文本需要学生的静思默想,有的文本需要师生之间的对话思辨,有的文本只需要学生个体的独立阅读。针对不同文本特点,我们的老师在同课异构过程中,要学会“择其优者而从之”。
在话题选择上求“异构”。话题不等于问题。但一切问题的设计均要源于对话话题。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自豪”为话题,破题而入;也可以以“美”为话题,直指文本的中心:甚至可以以人物剖析为主,层层剥笋。
在对话角度上求“异构”。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一个对话文本来说,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设计对话的切入点。这也是同课异构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教学风格上求“异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人长于表达,有的人懂得等待,有的人善于点拨,有的人只会照本宣科。“同课异构”的过程,首先应该是尊重教师自身特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彰显特色。
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地“异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体悟情感。万变不离其宗。因此,一切“异构”,都要做到几个“关注”:
关注“语文”。不论是怎样的“异构”方式,都要明确这是一节语文课。因为是语文课,所以我们要关注语文本身的内容,要让所有的异构行为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驯化与形成。而不能本末倒置地让语文的元素服务于那些“异构”的形式,甚至为了凸显“异构”行为的本身,而让大量的非语文的元素挤占语文课堂。
关注“文本”。文本是教学对话的载体,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场No因此,所有的异构行为都要基于文本之中,而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异构”方式、“异构”策略的产生,要“脱胎”于文本的内容,更要服务于文本的理解。
关注“目标”。每篇文章因为自身的文本特点,选入教材时其承担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虽然可能因为不同地域或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准的差异,会产生些许不同,但作为一个独立文本来说,其所承载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不论“异构”如何的迥异,其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关注“重点”。同样一个文本内容,给不同群体的人去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功效,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学校的校本教研过程中,一直强调要“精选对话内容”。但是,因为同一个文本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基本一致性,所以,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中,其对话内容的选择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即应该有共同的文本对话的“语块”。“语块”确定了,就是对教学“重点”的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