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佳作很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首词将离别难、相思苦传达得淋漓尽致、备足无余,极具婉约美。在朗读中,我们应该如何诠释这种凄楚动人的离情呢?下面笔者从音读、义读、情读、美读四个角度和层次来谈一谈《雨霖铃》的朗读要点。
一、音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音读是指达到了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等要求的朗读,属于朗读水平的最低层次。它要求使用普通话,每个字的字音必须清晰准确,不能读错一字,增减一字。《雨霖铃》中有几个多音字,需要我们注意。“切”在“凄切”一词中应读去声:“留恋处”和“今宵酒醒何处”中两个“处”字分别取“当口儿”“地方”之义,均应读去声;“兰舟催发”中“发”是出发的意思,应读阴平;“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那”是个疑问代词,应读上声。除此之外,“骤(zhòu)”“噎(yē)”“霭(aǐ)”等几个字的读音也容易出错,需要格外注意。
二、义读——间关莺语花底滑
义读是指自然流畅、语意传达准确完整的朗读,是朗读的基本能力层次。朗读时要做到停顿科学,重音、拖音合理。最起码,不能把词句读破、读乱。只有该停的停,该断的断,语意才会准确完整。否则,要么语意模糊不清,要么语意支离破碎。另外,重音、拖音的恰当处理,也是确保语意准确清晰的重要方面,因为处理不同,语意的表达、感情的抒发也不同。
根据语意和节奏,简单来说,《雨霖铃》应这样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但是,《雨霖铃》是一首词,朗读时还应保持乐句的完整性。有些乐句中还有“一字逗”,如“对——长亭晚”“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便——纵有干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逗”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所以“对”“竞”等领起字后,也应稍微停顿,并适当拖音,声断气不断。
另外,词中的韵脚字如“切”“歇”“噎”,“波”“阔”,“别”“节”“月”,“设”“说”,要做重音处理,要读得鲜明。
三、情读——芙蓉泣露香兰笑
情读是指能准确恰当、较为生动地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朗读,属于朗读水平的较高层次,也是大家应该做到的。如孟子所说“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注意语速和语调。《雨霖铃》的主旨是“伤离别”,感情基调是凄凉哀婉的。我们就应该放慢语速,用低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其次,柳永笔下的“蝉”“雨”“兰舟”“烟波”“暮霭”“秋”“酒”“杨柳”“风”“月”等意象均是词人情感的物化表现。它们经过了词人情感的浸染,构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有我之境”。我们只有经过细细品读,进入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才能深刻感受柳永的情感和心跳,用声音把这种化不开的愁情表达出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凄凉萧索的环境酿造了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应读得低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船家却催促出发了,两人难舍难分,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开口,只能手相握、眼相对。此处应读得痛楚不舍、哽咽欲哭。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写想到前路茫茫,“离愁渐远渐无穷”。阴暗苍茫的色调表明了词人抑郁的心理,空阔的天空更突显了词人的孤独,应读出这种孤独、落寞、苍凉、沉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了“清秋”“晓风”“残月”等意象,让人心生凉意,加之“杨柳”的寓意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结果,使离情之悲之苦溢于言表,我们应读出这种凄楚和落寞。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则于浓浓的痛楚中又增添了深深的无奈。
当然,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这种情感,我们还可以思考古人重离别的原因,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交通不便,音信难通,或许一时的别离就是一世的别离。
四、美读——空山凝云颓不流
美读是指在情读的基础上,运用音变、咽字、颤音等朗读技巧,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貌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朗读,属于朗读水平的最高能力层次,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更好地读出凄楚、落寞和痛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留恋”和“催发”一缓一急,要把这种矛盾心情、这种依依不舍读出来。
另外,在这首词中,有几句是应读得泪眼朦胧、哽咽欲哭的。例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如果能运用技巧以极力压抑的哭腔去诠释,效果会很好。再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清秋节”的处理,以及“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中“虚设”的处理,可使用咽字和颤音的技巧,“节”“设”都在仿佛无法言语却又必须言语的状态下吐出,会有很强的感染力,词人的悲戚与痛楚也会有更加生动而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