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过程和手段形式化,而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明确教学目标的不二法门。
语文教学有“三难”,即目标难明、内容难定、效果难评。这三个难题,困扰了语文教育界几十年。几十年来,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小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哪怕是课程改革后,仍有不少缺乏专业自觉的语文老师不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老师不知为何而教,学生不知为何而学,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实现有效语文教学,首先就要解决“目标难明”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难以根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或大而空,或多而杂,虚浮空泛,名有实无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学目标迷失,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正如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指出的:“对语言学有研究的教师,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爱好广泛的教师,就倾向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钟情于文学的教师,就可能把语文上成文学课;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语文课又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上什么,以至于只能跟在权威、教参或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中的盲目生、随意性成了不可克服的顽症,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愈演愈烈。”有不少老师感叹:“教了几十年语文,还不知语文该教什么。”教了几十年语文的老师如此,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中,不知道语文该教什么的就会更多。这基本都是因为不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所致。“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课堂教学效率的起点。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看看课文,翻翻参考书,然后就根据自己的感觉定下教学内容,想教点什么就教点什么,哪方面好讲就多讲点,哪方面拿手就多用点时间。迷失了目标,就像瞎子摸鱼,摸到哪里算哪里,摸到什么算什么。
教学目标迷失,也会导致教学过程和手段的严重形式化。课程改革以后,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现在语文课堂很热闹,播放音乐、播放影像、播放精美课件、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上台表演等等,让人应接不暇。我听过一位老师上《失街亭》,先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老师再简单介绍背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接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的片段,再下来就是学生分小组探究人物性格。由于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基本都是依据电视剧“失街亭”片段得出结论的。整节课热热闹闹,但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亲近文字。语文教学如果不明确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像上面这个例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都变成了纯粹的形式。热热闹闹过后,学生却收获甚微。
如何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认真细致的研究。
一、研究课标,把握语文的性质、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权威解释。“工具性”表明语文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功能,“人文性”表明语文课程具有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语文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二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必须“依据语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空洞说教。我们上每一篇课文,上每一节语文课,都要指向语文课程的总目标,都要朝这个总目标靠近。明确了语文课程总目标,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游移飘忽甚至南辕北辙。
二、研究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形成涵盖全套教材的教学目标序列。
我们实施教学时,基本都是从课文入手。选入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可供挖掘的教学资源很多,比如语言运用、写作技巧、思想情感、文化内涵、背景材料、文学常识。从字、词、句、篇的任一角度切入,选取其中任何一点,都有丰富内容可教。正因如此,不少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就不知该教什么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在施教之前认真研读整套教材,掌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明白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单元在一册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册课本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据此,设计出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课本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定位。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了序列化。教学目标的序列化能为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提供明确的指引,有利于教学内容实现序列化。如此,则能克服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通病,改变语文教学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盲目与随意的状态,使语文教学有序进行。
这个目标体系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连贯,循序渐进,层次清晰。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反复训I练,反复实践,因此同一类知识或技能往往会反复出现。但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却不应在原点上简单重复。比如,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第一、第二两个记叙文单元。第一单元四篇文章都是记事的,第二单元四篇则是写人的。在单元写作训练中,与前面的课文相对应,第一单元要求写记事文章,第二单元则要求写人。这两个单元虽同为记叙文,但设计教学目标时显然不能简单重复。又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前后课文中会反复出现,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先学习,后应用。学习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比学习的能力层级更高。在学习比喻阶段,也应先易后难,可先学明喻,后学暗喻和借喻。在应用比喻阶段,可先模仿,再到改造,再到创新。创新也可先求规范、通顺,再求巧妙。这样前后照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设计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现有基础,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掌握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等等。教学目标设计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老师已有的知识出发,从老师的想当然出发。研究学生、分析学生,是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对学情分析得全面,对学生了解得深入,教学目标设计才能深浅适度、难易适中、多少适宜。
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教学就有了方向;形成了涵盖全套教材的教学目标序列,语文教学才能谨严有序;从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才切实可行,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语文教学目标不明,导致了教学的盲目和随意,最终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至今还普遍存在。正如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所说:“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如果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