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很深的是,老师们常常在一起感叹: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旦走出校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一片去悠悠,马上把老师忘得一干二净;而那些经常被老师批评责罚的学生,却常常记得老师,忏悔当年的年少轻狂。
老家的杨继根主任有一次对我诉苦:好学生考走了,天南海北,衣锦荣归,在大街上看见你,头往旁边一扭。反倒是一个天天被我责骂的学生,现在在街上卖肉,总能给我一些优惠,而且特别谦恭,特别尊敬我。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对于所谓的好学生,老师都把他看成手心里的宝,护着他,宠着他,惯着他,眼睛紧盯着他的成绩,何曾真正关心过他?一些老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满脸漂浮的都是欲望。就像老太太喂老母鸡,目的只在乎鸡生大鸡蛋,何曾在乎过鸡生蛋时的心理和感受?一旦鸡不生蛋了,或者是蛋生小了,要不拼命增加饲料,要不就是怨天尤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教育情怀。
对于优秀的学生,一些老师往往只教书,不育人!
或者自以为给得很多,实质上很少。优秀的学生,常常是最为贫瘠的人、最可怜的人。退一万步,就算老师真的给了他们很多,但因为没有给他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和氛围,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一样看待,也依然构成了对他的伤害。
但对于普通学生,处理就不一样了。我们找他谈话,声色俱厉,甚至动粗,我们的失望、焦虑、痛苦、挣扎,一览无余。尽管我们的处理方式可能欠妥,甚至还很不恰当,但是,我们是在教育,有态度,有爱憎,有情感的参与。就像《小王子》里所说,我们为这些学生付出过,不管是眼泪、失败,还是焦灼、痛心,我们驯养过,他们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的独一无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世界十分公平。
多年来,我从不以分取人,对一些分数高高在上,因而感觉也高高在上者,甚至还有一点反感。
学校有一个学生,虽然成绩暂时不太理想,但是,他礼貌、真挚、诚恳,情感丰富。对于他成绩的暂时落后,我丝毫不觉得是我教育的失败;相反,我内心里充满着感恩,我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人。
有一天,他给我们拟了一个作文题——伴奏。
在最后总结的时候,他落落大方地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三年来,我们一起走过,每一次风,每一次雨……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在生命的这一段旅途中,每个人都是彼此的伴奏。马上就要分手了,我很伤感,真的,我谢谢你们。”很多同学听到这里,都不禁潸然。
他顿了顿,接着总结:“还有,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有时候我们还要给自己伴奏。当世界都遗忘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给自己伴奏,给自己喝彩!”
我提议,同学们给他掌声。那一刻,我想起了很多。
当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候,他需要给自己伴奏,当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时候,他需要给自己伴奏。给自己伴奏,是一份落寞,也是一份高贵。
学会给自己伴奏,肯定自己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肯定人之为人的尊严,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孜孜以求?
而现实中的我们,常常匆匆忙忙地灌输,以为自己的那点资本,就是无价之宝,以为学生吞咽下去就能长命百岁。殊不知参差百态,才是幸福本源。
伟大的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常常认为,一个愚蠢的老师并不太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愚蠢的老师,偏偏还要勤勤恳恳,那对学生的杀伤力就大了。他能把很多学生都折腾得更加奄奄一息。灭学生之情,绝学生之欲,是为灭绝老师。
还是这个学生,有一次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那篇文章写了一段友谊的失去,情景交融。雨水、枯黄的落叶、钢琴曲《雨的印迹》,充满了一种怅惘、迷离之感。为了一个朋友,他拼命练习,终于学会了这个曲子。朋友却离他而去。于是,每一个夜晚,在九点半,在晚自习之后,在浦项的三楼,他都要弹起那个熟悉的旋律一一《雨的印迹》。那个时候,外面的灯光惨淡,淫雨霏霏,阴风怒号,他一个人在黑暗里品味苦涩、悲伤。
我对这个文章很看好,征求了他的同意后,认真评讲了。下课后,他来找我,对我说:“老师,你听听它吧。《雨的印迹》,真得很好,很棒。它能让你有很多感触。我保证。”我站在边上,他坐在我的电脑旁,帮我下载,让我试听。他满脸都是真诚,都是期待。在他的推荐之下,我听了那个曲子,五音不全的我,那一天,却完全听懂了这个旋律,听得荡气回肠,我是把学生的文章和精神生命融进去了。
故事还没有结束。
年底的时候,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申报,学校让我申报了。其中必须要做一个光盘介绍自己的成果。我突然就想起了这个曲子,我对这个学生说,我一定要《雨的印迹》,不管获不获奖。对于一个学生的教育而言,获奖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一天,当我把做好的光盘给他看时,他惊呆了,不相信我用了《雨的印迹》。我不知道当他听到那个熟悉旋律时,他的感受如何。但我分明觉察到,我们的默契在加深。也许在教育的真正要义被发掘之前,理解、尊重就是教育的名字。
别以为那些破碎的知识有多大价值,别以为我这堂课不可或缺,别以为我们所说的就是至理名言。问问毕业回来看望你的学生,你所教的那些解题宝典、方法密码,无不烟消云散。学生记得的是你的口头禅、你的一次狼狈经历,还有他生病时,你的一句轻轻的问候,或者只是你说的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还有就是考试前,你的无厘头的一句话:“不要怕,好大事啊,有腿还怕没裤子穿?”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一切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为什么?因为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知识是僵死的,需要时时更新,唯有精神的品格和思想的亮色,才能永恒传递。是那些情感、理想、正直、真诚、尊严、生命……它用烙人我们的心灵深处,拨动我们的心弦,不管风吹浪打,永不褪色。
推荐理由:王老师的博文充满智慧。“对于所谓的好学生。老师都把他看成手心里的宝,护着他,宠着他,惯着他,眼睛紧盯着他的成绩,何曾真正关心过他?一些老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满脸漂浮的都是欲望。就像老太太喂老母鸡,目的只在乎鸡生大鸡蛋,何曾在乎过鸡生蛋时的心理和感受?”这可能是很多老师万万没有想到的!让你没想到的也许还不止这一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