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6期 ID: 138639

[ 陈寿义 文选 ]   

《端午日》中的“争”与“不争”

◇ 陈寿义

  《端午日》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短文主要介绍了湘西端午的民俗风情:穿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家家吃鱼肉、赛龙船和抓鸭子等。其中详写了赛龙船,略写抓鸭子。
  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这样安排呢?赛龙船在其他地方的端午节上也能见到,如果从民俗的新奇有趣、独到少见的角度出发,倒是应详写抓鸭子才是。如何从这平常的湘西端午风俗中,让学生挖掘到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东西,也即单元提示中的传统文化里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民族精神财富?我们有必要了解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并从文字里仔细寻读。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能准确解读《端午日》所要表达的意旨(与《边城》整篇小说的主旨不悖逆),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详略取舍的理据。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严肃且有极高艺术和美学追求的作家,他“崇拜自然,即肯定原始生命力”。他的作品一直找寻人性中共同的东西,从历史的积淀中挖掘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他最熟悉的还未被世外文明所熏染的湘西,是他抒写民族品德的最好对象。在这里,有人们平日相处的扶持与依赖,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他们不讲等级,相互友爱。生活中“争”与“不争”的对象,界限分明,存于人们头脑之中,使得这里“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在节选的《端午日》中,“争”与“不争”显露无遗。我们来细细寻读一下文中的文字。
  先说“争”。
  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这是争看划龙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这是争着做准备;
  桨手……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这是争着合作、向前;
  ……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是争着呐喊助威;
  ……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这是争着追鸭子。
  如此多的“争”,都与《边城》所要表达的主旨相暗合: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激情,赛龙舟中选手的相互合作、奋力拼搏的精神,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的正直素朴的人性美等,在端午日的小背景里,尽显无遗。
  再说“不争”。“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这是不争身份、地位;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般合作努力的光荣。
  这是不争个人名誉得失;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这是不争个人喜恶,一视同仁;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不争时间的流逝,悠然快乐。
  这些“不争”把湘西人的不讲等级、地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崇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人与自然的紧密融合等原始人类美德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当我们把文中这些“争”与“不争”的文字找寻出来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文字主要集中在划龙船这个民俗中,进而明白沈从文先生为何详写划龙船、略写追赶鸭子。文中描写划龙船、捉鸭子等仪式,是要借助白河这一大众狂欢的广场,突显仪式参与者生命的热力、健美、自由与强悍,在他们生命能量的尽情释放中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喜悦和礼赞。在那个时代,这些都是“边城”以外难以见到的。这样,作者就为小说的后文提前拟就了一个浓缩的背景,很好地将“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堕落相对照;湘西社会过去的“正直素朴的民族道德观”与当时的“惟实惟利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而这种“向善”又不仅仅是“属于社会道德方面‘做好人’,而且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落实好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挖掘到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就会体味到民俗中不仅积淀着一定群体的情感、信仰、意志等精神因子,而且体现着该民族对生命的理解与把握,蕴涵了一种生命意识。这也为日后阅读《边城》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端午日》中的“争”与“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