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6期 ID: 138627

[ 赵丕杰 文选 ]   

“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互相救助

◇ 赵丕杰

  2009年10月31日,中国新闻网在报道钱学森先生逝世的电文中说:“他与妻子蒋英青梅竹马,在美国被软禁的五年间相濡以沫,借音乐排遣寂寞与烦闷。”同年11月13日,《新民晚报》在通讯《夫人眼中的中国导弹之父》中说:“这位科学巨匠和妻子长达六十余年的相濡以沫……却鲜为人知。”钱学森夫妇究竟仅仅在“被软禁的五年间”相濡以沫呢,还是“六十余年”始终处于相濡以沫的状态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一下“相濡以沫”这条成语。
  “相濡以沫”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xǚ,吐气)以湿,相濡(rǘ,沾湿)以沫。”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一起困在陆地上,用口沫互相浸润,后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竭尽微薄之力互相救助。如明·刘廷谏《与刘简斋》:“放废之人,归来况味殊不恶,沐酬眠食,日与丹铅蠹鱼相濡以沫。”梁启超《外债平议》:“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又如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相濡以沫”也可以说成“以沫相濡”,如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也可以只说“濡沫”,如宋·朱熹《答仁卿》:“所恨自困涸辙,不能少致濡沫之助,但有叹恨耳。”
  这条成语的出处和古今典型用例足以说明,它只能用于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安慰救助,而不能用于形容在顺境中互相关心支持。钱学森夫妇在美国被软禁的五年问处境险恶,前途未卜,说他们相濡以沫是确切的;而此前此后基本上都生活在顺境之中,说“六十余年”始终相濡以沫,就不符合事实了。
  类似的误用,在媒体中屡见不鲜。例如:
  (1)(敬一丹和王梓木)两人结婚二十年一直相濡以沫。(《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1月19日)
  (2)她和李双江相濡以沫20年,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艺术上的伙伴。(人民网2009年10月9日)
  (3)高锟以他特别的方式感谢在他身后默默支持、相濡以沫50年的妻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15日)
  (4)这光辉的六十年……伟大的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尽展中华民族神韵的精彩。(《陕西日报》2009年10月1日)
  (5)回首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光辉历史,全省4000多名民建会员由衷地认识到……我们的前途和未来将会无限光明。(《河北日报》2009年9月2日)
  敬一丹夫妇、李双江夫妇婚后的20年问,事业有成,生活优裕,可谓如鱼得水,鱼水和谐,怎么能描写成被困涸辙,要靠口沫互相浸润才能苟存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号称“光纤之父”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先生,长期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辉煌成就,他和夫人黄美芸女士的处境一直很好,显然也不能使用“相濡以沫”。至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60年来相处的历史,尽管并非始终一帆风顺,但绝没有到“相濡以沫”的地步,这样说不仅有乖史实,而且也同前后文“光辉的六十年”“光辉历史…无限光明”的描述自相矛盾。
  由比可见,正确使用成语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成语,否则难免用错。

“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互相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