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834

[ 高翔 文选 ]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 高翔

  [摘要]大学生就业情况是我国近几年来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就业指导和教育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对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就成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就业率
  
  一、学生对就业质量的期待较高,高校就业教育和指导却集中于提高就业率,凸现就业创业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在于就业率低,更在于就业质量。毕业生十分期望自己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对就业质量的期待和要求。
  但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机构将教育资源集中在提高就业率上,对于就业质量则分身无术、无暇顾及。有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一般。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校就业教育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临近毕业的一年之内,教育对象则局限于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教育人员则是以就业管理职能部门、党政干部和毕业班辅导员为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组织洽谈会等。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思想教育(树立自信和信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设计方法)、就业形势教育等。(2)以具体活动为载体的就业教育。如“经验交流”,历届毕业生的求职经验分享、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验分享等。“模拟面试”即为毕业生提供一个面试的平台,让同学们通过模拟面试了解招聘、熟悉招聘,掌握一些面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以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为主导的教育内容都是为提高就业率服务的。一方面是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期待和渴望,另一方面是就业指导和教育的缺失,这二者之间的差距亟待弥补。
  二、学生与用人单位对用人标准的看法存在偏差,促使高校就业教育的反思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用人标准的看法将直接决定他们的就业选择。在毕业生看来,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是求职中最重要的资本。在他们认为,技能和工作经验是能够让自己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
  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用人标准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其中,学生的“所学专业”是他们在选择员工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可见,在用人单位看来,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学生的素质、工作表现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是用人单位衡量求职者的重要标准。另外,从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养,用人单位对学生“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用人单位是以一个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应届毕业生的,其衡量标准并非完全市场化,而是更侧重于学生的人格和专业素养,即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的看法方面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产生了误解。偏差绝非一日形成,它反映了高校就业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和遗漏,高校就业教育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高年级学生。也启示高校就业教育应该科学、合理的定位,以制定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弥补学生不足的就业教育和指导。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资源较分散且没有充分利用,缺乏系统性的教育设计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专家负责,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现在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多为学校的就业管理职能部门的人员、党政干部及辅导员,还没有形成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部门平时更侧重于就业管理,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他们因事务性工作较多,无法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信息占有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就业指导存在短期性和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再加上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显然缺乏长期的、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创业是一个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过程,涉及收入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税收乃至人际交往、商务沟通等各个方面,所以,仅有创业的雄心壮志远远不够。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现有的课程过于宽泛。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教育教学尚未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与教材,现有的教材大都过于笼统单一及理论化,多数学校尚未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不少是临时应急,零打碎敲。另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评价的缺乏,约束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发展。
  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由社会制度和社会舆论构成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仅在教育层面得到发展,缺乏全社会尤其是非营利性组织的支持,尚未形成政府、企业、个人都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另一方面,主流的社会舆论只关注成功的创业经历,对于失败的创业经历则很少问津,大学生在面对创业时,首先是要学习“失败”,而不是学会成功。
  
  
  参考文献:
  [1]安身健:“以培养学生职业理念为导向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新体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胡艳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讨”。《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3]李晓琴:“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华章》,2009年第5期。
  
  作者简介:高翔,安徽宣城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