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50

[ 胡磊 文选 ]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浅析

◇ 胡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心理特点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这一切,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社会环境;校园文化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和学生个体。
  
  一、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乐观自信,富有朝气和活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如关注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能力;追求理想,但具有浓厚的功利意识;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好走极端与偏激;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追求时尚生活,但攀比心理严重等。
   建筑装饰艺术学院是重庆工商大学一所校企结合的普通高等艺术学院,高考生源几乎全部是艺术生,这些学生除了具有以上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外,也有着艺术类特长生特有的心理特性。因此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管理中,都应根据这些学生在心理上的特殊性而有着特殊的解决办法。
  二、案例
  陈某,男,来自城市,比较爱思考,心思缜密细腻,但性格较封闭、内向,不爱与人交往,有什么想法始终藏在心里。
  从紧张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突然进入大学以后,所有的学习压力瞬间都被释放,他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学生:大学的课程远比高中轻松了很多;课余时间也是丰富多彩;手头的零花钱也多了,总之一句话,好像进入了一个学习与他无关的空间。然而这种心理的出现,必然会造成一种结果——期末考试挂科,陈某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三门课程不及格。
  期末考试糟糕的成绩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自己的放松心态所造成的,相反他却认为是周围所有的人都要比自己优秀,感到非常自卑。由于内向的性格,自卑的心理,使他越来越独来独往,生怕再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情绪非常低落。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下,他开始厌倦学习,迷恋网络游戏,以至于出现对大学学习生活失去信心,曾给父母流露不想继续上学的念头。
  我发现他平时表现异常,便在没课的时候找他了解情况,进行谈话。我并没有直截了当询问他最近表象异常的原因,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他什么也不想说的结果,而是采用利用闲聊逐渐引入到正题的方法跟他沟通,细节上还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单独相处,有利于他敞开心扉与我交谈。刚开始,我询问了他的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看出陈某有些紧张,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交谈上基本上是“挤牙膏”似的我问一句他说一句,这种状态根本达不到交谈的效果。于是我就跟他开玩笑说“吃不了你,不要紧张,把我当做你的哥哥”,并说自己是“过来人”,从他的角度分析问题,希望能取得他的信任。他慢慢放松下来,开始笑着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感觉切入主题的时机可能要到了。我从最近班里早操搞得活动他参加的怎么样这个话题开始询问,逐渐引出他最近的一系列反常的表现。询问时的语气绝对不能有批评的性质,应该是一种关心,一种爱护的交流,这样才能让他主动说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和思想疑惑。通过我的引导式的谈话,终于取得了陈某感情上的信任,开始主动讲出自己在期末考试全部挂科后由自卑导致自暴自弃,日益堕落,进而对大学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的难言之隐。在他讲述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以真诚、认真的态度去聆听,去感受他的内心感受。在他讲述完之后,我先去除他怕在同学们面前出丑的顾虑,告诉他不及格的事我没有公开宣布,只是单独通知的,其他同学不会知道的,让他消除自卑感;其次从他以后的个人人生规划、父母辛勤工作的动力及对他的期望、学校里同学们对他的看法等几个方面增强他继续上学的动力;再次从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效率的提高、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让他在学习上重拾信心;最后教育引导他要正确、规范、合理的利用网络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与我交谈后,陈某自称心里有种释放压力的感觉,并很坚定的下了决心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自己感觉好了很多,能和同学在宿舍有说有笑的交流,学习上有了明显的改变:不逃课了,开始做随堂笔记了,最主要的是他的父母打电话给我说感觉自己的孩子突然长大了许多,在家知道心疼父母的辛苦工作了等。这些变化确实让我感到一些欣慰,但是不能就此结束,还要对他进行周期性的谈话,继续加强对他的心理暗示,让他感觉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学业,让其充满信心的去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一学期过后,陈某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虽然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全部及格,而且人也变的开朗了,能同学能融入到一起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自卑感没有了,自信心又回来了。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受社会环境、校园文化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和学生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要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曾蓉.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模式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84-186
  [2]刘杨.和谐校园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探讨[J].消费导刊,2007,(6):183-184
  
  作者简介:胡磊(1979—),山东日照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