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世纪初期,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服务,是我们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课程;经济市场化
一、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未能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接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并不是最主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在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
二、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
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
从职业教育质量来说,教育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是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课程为其实现途径,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亟需对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以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1.课程改革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审核和评价上。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突出其适于就业的特点,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应做到少而精,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沦知识。
2.课程设置取向
以人为本。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应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转化现实生产力、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以及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
以就业为目标。就业目标取向是促进学生从职业人走向社会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最终的目标。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必要、够用、实用,即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王艳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