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 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对一篇文章而言,我们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心中决不能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不能硬把学生的思维一味地往自己的“瓮”里引,如果这样,不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更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咏雪》一文时,当学生提到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多数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思维与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思维与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思维与想象是创新最重要的一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方面,语文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不少的课文,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很利于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笔者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诗歌精练语言的理解,体会其优美的意境,捕捉诗人强烈而含蓄的思想感情,“猜测”出诗歌背后的深层的意蕴,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进行散文教学时,笔者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文中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的描写,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者自然的感悟,通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表演。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想象不一样。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地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培养想象能力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作文教学。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这有其可取的一面,然而也会对学生形成束缚,尤其是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对学生的束缚更大,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少进行这样的指导,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放开胆子,大胆想象,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三、改变教学方法,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布鲁纳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是教师能指明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点燃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既不能脱离课本教材,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能使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有效的延伸课堂教学。其次设疑要注意难易的梯度,既能保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又能激发优秀生的求知热情。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具体抒发了对春天怎样的感受;(4)各幅图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优美语句的品味欣赏,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1)-(3)题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读解决的。(4)-(5)是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领会到课文正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语言生动,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这节课,或朗读,或解答,或讨论,或点评,或总结,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启发了学生的参与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
作者简介:黄汪洋(1976—)男,本科,湖南邵阳市四中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