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中职政治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显著,本文从走进学生、贴近生活、关注学生未来三个方面讲述了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堂;高效;尝试与探索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政治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尤其在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学开展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得吃力且时常感到茫然。纠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传统政治教学模式,注重单方面的灌输,忽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使得政治课成了“教师说教,学生睡觉”课。教学内容枯燥抽象,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不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文化课尤其是政治课,觉得学政治没什么用,大多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敷衍了事。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尝试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努力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
一、走进学生——搭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桥梁
目前的中职生大都出生于1990年以后,是典型的90后,他们身上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自主意识上升,生活上追求独立,学习上要求自主,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责任意识,个性张扬。同时他们也有一些缺陷:学习基础较差,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心理严重,自控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接受政治课,喜欢政治课:
1.多赏识鼓励,慎批评教训,树立学生自信
中职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较差,在初中时就饱受批评,强烈的挫败感又使得他们极端敏感,内心的自卑往往用表面的自负来掩盖。教学中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进行鼓励,有助于他们重拾信心,如果教师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学生做得不好就批评,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厌学心理。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展现闪光点的机会。表扬学生尽量在公众场合,批评学生尽量私下里。多表扬,慎批评,讲求批评的艺术,将批评寓于关爱和幽默之中,比直接的批评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2.多平等交流,少师道尊严,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师生之间要平等交流,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意识。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学习者和促进者,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让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允许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差别,不强加教师的观点,不强求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探究真理,敢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况且90后的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并不输于老师。记得一次在课堂上我无意提到我的办公电脑不能运行了,班级中一名很不起眼的学生课后到我办公室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了病根,熟练地重装了系统,帮了我的大忙,从此我对这个学生刮目相看。
3.多活动实践,少照本宣科,引导学生去体验感知
政治教学内容的枯燥抽象,再加上一些教师照本宣科整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提不起兴趣,因此要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辩论会、社会调查、讨论会、编排小品、撰写小论文等让学生去体验感知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现象,激发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神奇的货币》时,我设计了《金钱是不是万能的?》辩论会,在学习《绿色消费》时,布置学生课后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学习《天天“3·15—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时,安排学生编排了小品《究竟谁才是上帝?》等等……新颖多样的活动方式,让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4.多直观形象,少枯燥抽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抽象枯燥的政治课内容往往却步不前,更无从掌握。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方能激活课堂。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干讲是不行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声音、画面等融合起来,采用歌曲、电影、网络视频、动画等素材,在听觉和上视觉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冲击,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化做鲜活的声音和画面,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激发起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全面奔小康》章节时,考虑到这一章节内容比较宏大抽象,学生难以把握,于是我就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用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走进新时代》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上来,用一幅幅照片对比浙江农村三十年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身边改革开放的成就,用一张张数据图表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用记录片《我家60年—一个普通嘉兴市民家庭的生活变迁》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给身边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音乐、图片、视频、图表的运用让本来枯燥抽象的课堂鲜活起来,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贴近生活——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认知通道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生活也是主要的原因。学生觉得政治课和我没关系,课上讲的是一套,社会上又是另一套。因此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当代社会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另一途径。
1.多列举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时代风云人物
教学内容如果缺乏时代气息,政治教学就会缺乏活力,学生自然感到索然无味。首先政治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评价社会现象,激起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比如:孙志刚事件、山西黑砖窑、跳楼讨薪、南京彭宇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浙江民工荒、春运、旭日阳刚农民工歌手引发网络高点击等等。每一次关注和讨论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来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其次,要多列举学生熟知的时代楷模作为榜样比如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北京公交车司机李素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四川山区邮递员王顺友、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大学生洪战辉、艰难创业而又热心公益事业的比尔·盖茨、勇于科技创新献身航天事业的“神舟飞船”团队、忠诚履职勇敢无畏的好警察任长霞、积极打假维护自身权益的公民王海、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刘翔姚明李娜等等,这些富有时代精神的榜样对学生们来说可亲、可信、可敬、可学,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进而去模仿、践行,比起传统的高大全的榜样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经济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要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认知通道,让学生提前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政治教学不能闭门造车,一旦脱离社会,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组织学生对物价上涨情况、废旧电池的污染、农民工生存状况、限塑令的实施情况等进行调查,学生虽然一时无法找到解决方案,但只要能引发他们思考,更加关注社会生活,教学效果就达到了。例如我在讲解《“引进来”与“走出去”》时,为了让学生感知经济的全球化,让学生课余收集并统计自己接触过或者正在使用的外国品牌商品的种类,了解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中国品牌产品,同学们通过到商场、上网等调查,切实感受到了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自身的差距。在探究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分组调查本地的土快餐如:“五芳斋”和洋快餐如“麦当劳”和“肯德基”等,他们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各自有何异同,让学生为本地民族企业应对全球化出谋划策。另外还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从事社会兼职工作,提前进入职业角色,,这些经历在增加对社会了解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发在校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地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每学期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人才交流市场,鼓励学生去各类职业介绍所、登陆劳动就业网站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
三、放眼未来——指导学生描绘未来的职业蓝图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中职教育更是面向学生未来的教育,教育者的视野要放宽放长,尤其是政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当下,要关注学生的未来:
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困难,更无能力独自创业。而当前中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相对薄弱,因此利用政治课堂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势在必行。通过课堂上宣扬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邀请知名企业家开设创业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组织创业大赛等使学生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比如卖报纸、打零工、开网店等,指导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勤工俭学的经历又会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技能的欠缺,反过来促进其在校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俗话说立业德为先,各行各业既有其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每一行又有独特的行业行规。中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职业道德和行业行规在学校内就要及早熟知并体验,政治课堂教学是讲述职业道德的主要渠道,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的专业、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一方面传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给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政治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其未来幸福人生的关注,让学生改变原有的“政治课没什么用,都是空讲大道理”的观念,学生体会到政治课上讲的对自己有帮助,就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无疑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坚强,李恒川.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M]江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苏智先,杨祖恩.政治课堂教学改革[J].半月谈,2004
[4]刘外霞.中职学校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陕西教育,2009.
[5]罗国杰,夏伟东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娣(1971—),女,江苏徐州人,浙江省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哲学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