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90

[ 关敏 文选 ]   

论运用教师非言语亲近行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 关敏

  [摘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教师亲近行为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教师非言语亲近行为却被一些一线教师所忽略。 作者结合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观察,论述了教师非言语亲近行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微笑、距离、身势语等非言语亲近行为在实践中的运用,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亲和力;非言语亲近行为;学习动机
  
  一、教师亲近行为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动机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事实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没有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其中,教师亲近行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亲近行为又可进一步分为言语亲近行为和非言语亲近行为。言语亲近行为包括课前或者课后交流,在课外谈论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用言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表扬学生,给学生反馈等。非言语亲近行为包括目光接触,身体姿势,手势,身体接触以及微笑等。
  二、有效运用非言语亲近行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从作者本人的学习经历以及对其他教师课堂的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注意利用非言语亲近行为来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经常通过非言语亲近行为减少学生的焦虑感,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然而,很多新手教师却很难注意到非言语亲近行为的重要性。一些新手教师上课表情过于庄重,很少微笑,他们甚至认为微笑是不严肃的表现。一些不愿意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兴趣爱好,始终与学生保持距离。一些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他们从不关心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因此,作者认为通过利用非言语亲近行为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机非常重要。下面,作者将就非言语亲近行为的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展开阐述。
  1.目光接触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目光接触是一个既省时又省力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一个眼神所能传达的意思对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要。例如,当某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或者与同桌窃窃私语时,教师并不希望因此而打断课堂,所以教师通常会把视线在该同学身上停留四到五秒钟来警告学生要认真听课。以下是如何有效使用眼神交流来提高学习动机的具体建议:在学生之前走进教室,用热情的目光迎接每个到来的学生并且与他们打招呼;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耐心听的同时直视他的眼睛;三到五秒钟的目光接触通常让人感到舒服,而时间过长的眼神交流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过短则会让人感到被忽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目光交流时应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要盯着某位学生看,这样会让他或她分散注意力,感到不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与教师进行目光交流,这样教师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
  2.微笑
  微笑通常意味着愉快和友谊。教师应该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教师的微笑会使学生感到备受鼓舞,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否则,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者沮丧,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打击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至少应该在学生答对问题、取得进步时对他们微笑。
  3.距离
  据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Kansas State University,2003)的归类,他把距离分成四类:首先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的最小间隔,范围在18英寸之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主动进距离接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这时候教师与学生距离过远,则会给学生带来陌生感,打击学生寻求教师解惑的积极性。其次是个人距离。这是在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其范围为18英寸到4英尺之间。在课外师生交流时,应该保持在这个距离。然后是社交距离,范围在4英尺到12英尺之间。一般来讲,课堂上师生的空间安排属于这个范围。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如果距离学生过近,会造成学生紧张,如果距离学生过远,则可能造成学生思想放松,注意力不集中。最后是公众距离,其范围在12英尺之外。这是师生距离的最远限度,在这个范围之外很难起到相互影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后排的学生,经常在教室内走动,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正确地把握师生间的距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手型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掌握这门艺术。
  4.音量、音调变化
  一个公众发言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使自己的发言变得生动有趣。研究表明运用声音技巧可以向听众传递更多的信息。平淡的语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之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音量、音调的变化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处,如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时适当提高音量或变化音调,从而引起学生注意。高声或低语均能使语言有所变化,使语言更生动,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溜号或搞小动作时,也可以变化音量或音调或者停顿引起学生注意。
  5.手势语
  手势语作为声音语言的补充,在日常交流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语言课堂中,由于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说话者需要使用手势语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意思。因此,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势语相比,教师手势语的使用要更加将就。教师要有意识地思考针对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手势语,进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授重要的知识时,可以做出比较夸张的手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学生走神或者闲谈,教师可以轻轻地敲一下桌子以示提醒。另外,在教授新的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身势语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教师不宜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过多的手势语,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
  6.身体接触
  总体来说,身体接触是因场合、文化、性别和年龄而异的。它是身体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师生的身体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给学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于中学生,他们开始产生独立意识,他们不愿意频繁地与教师产生身体上的接触,特别是男生。作者建议只有与学生相熟都一定的程度时,运用身体接触的方法才有可能表达出教师的关爱之心,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
  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手型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学习经验型教师在利用非言语亲近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具体做法,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l,D.(1990).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 immediacy behaviors,student motivation,and learning.Communication Education,39,323/340.
  [2]Gorham,J.(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teacher immediacy behaviors and student learning.Communication Education.37.40-53.Gunawardena,
  [3]C.N.,&Zittle,F.J.(1997).SocialpresenceWhite,Gayle-Webb (2000).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key to improved teachereffectiveness.Th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66(4),12-16.
  [4]秦晓晴,文秋芳,200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51-58.
  
  作者简介:关敏(1986—)女,山西晋中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院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研究。

论运用教师非言语亲近行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