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分析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语料选自国外主流媒体,具体从分类和转述引语两方面分析,以说明新闻报道是如何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被用于为社会中的权利斗争服务的,旨在提醒读者在阅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随之起舞。
[关键词]新闻报道;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
一、引言
“批评性语篇分析”(CDA),又叫“批评语言学”,首先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是一门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Fowler R. 和Kress G.在其1979年出版的合著《语言与控制》中正式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词,目的是通过运用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的方法,揭示语篇、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1989年,Fairclough在其著作《语言与权力》中提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概念。在这之后,以Fairclough、Wodak、van Dijk和Robert de Beaugrande为代表的语言学家陆续出版并发表了与此相关的专著和文章,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DA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和语篇,尤为关注语篇中的语言特点与生成它们的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结构之下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关注非文学领域的语篇,以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为主。
二、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先由法国哲学家Tracy提出,在批评语言学中,Fowler认为它一个中性概念。van Dijk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集体中的成员所共享的一些“信念系统”,它控制并组织其它社会共享的信念,例如,种族歧视的意识形态会操控对于移民的态度;同时,意识形态是逐渐习得的,也因此相对稳定。我们既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女权主义者、种族歧视者或社会主义者,也不可妄想在几天之内就改变别人的基本的意识形态观。根据van Dijk对意识形态的阐释,我们或许可以说,意识形态由于具有能够潜移默化地变为社会共享的相对稳定的常识的特点而更具隐蔽性。
新闻报道作为大众语篇之一,对意识形态的制造、传播和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大众媒体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它发芽、生长并存活于其社团意识形态的“五指山”下,即使其标榜追求“客观、公正”,这种梦想也不可能不偏不倚地照进现实。最近发生的2010诺贝尔和平奖史无前例地授予一位“身份特殊”的中国公民一事,引起英美主流媒体的关注,但他们的观点却和中方的大相径庭。既然新闻报道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反之,新闻报道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参与或干预某些社会过程的工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塑造人们对现实的感知。
三、实例分析
本文的语料选自CNN在2010年10月11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妻子被拘留”(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wife detained )的文章,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分析意识形态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希望能帮助读者批判性地阅读新闻,保持清醒,以免随之起舞。
1.分类
分类是指通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手段。语篇的分类体系往往最能反映说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辛斌, 2007:96)本语篇中CNN媒体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刘晓波的不同称呼如下表: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nvicted criminalCNNl prize winner, Nobel laureate,an adviser to the student protesters,co-author of Charter 08,a call for political reform and human rights外交部发言人对其的称呼只有一种,即 “a convicted criminal”;而CNN则把他称为“Nobel prize winner”,“ Nobel laureate”和“an adviser to the student protesters”。后者所用之词无疑都是褒义的,首先就给文章的主人公树立起正面的形象,奠定了整个语篇的基调,也表明其支持刘晓波的立场。
2.转述引语
转述引语一般都要有消息来源,即报道者所引述的话语是谁说的。交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张建,1994:85-89):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语的发出者;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报道者不直接点出话语的发出者,而是用一些不具体的词间接地加以暗示;似真非真的消息来源。
本文选取的新闻语篇共有24个自然段构成,其中17个自然段中用到转述引语,共20个。直接引语11个,间接引语9个。下面是来自中方和刘晓波一方,包括其妻子,朋友,美国的法律顾问的引语数量的比较:
刘晓波一方总数数间接引语数可以看出,转自中方的引语共2个,都为直接引语:一个是明确点出消息来源,即“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Ma Zhaoxu”,另一个是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The Chinese government”;相比之下,对于刘晓波及其同僚的引语不但数量上占了很大比重,而且都是有名有姓的交代消息来源,足见此报道者力证其报道真实性的决心。这些引语一同为刘晓波其人塑造了为人权和民主能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而忍辱负重的形象。众所周知,美国政府一直把“人权”、“民主”挂在嘴边,这些词也往往成为其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而中国一直被认为是竞争对手,是其成为主宰世界的绊脚石。因此,不明真相的美国民众一看到这样的关键词,再结合以往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轻易地认为中国无民主,无人权,也就不足为其。通过这种方式,其政治目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机构,其对报道内容的选择及采取的态度立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影响。本文的语料选自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通过对其语言层面上的分类和转述引语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新闻语篇,而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权利关系代言人,体现特定的政治目的。因此,提倡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地接受。显然,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倘若本文的语料能再丰富些,分析再深入些则会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van Dijk,T.A.News as Discourse[M].Hillsday,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2]van Dijk,T.A,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OL].http://www.discourses.org/download/articles/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 2002(6).
作者简介:白洋,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