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比较经典的著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多以“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其中的母子感情。本文试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通过审视镜像理论中“他者”及“自恋”在主人公保罗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来说明人要想在社会中独立必须首先树立一个理想的形象。
[关键词]拉康;镜像理论;他者;自恋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对弗洛伊德的作品进行批判性重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
6-18个月的婴儿所作的观察得出的理论。他指出,每个人都会经历“镜像阶段”这个关键时期,在此之前,他们往往把自己看作支离破碎的东西,然而,“镜像阶段”之后他们得以初步确定自己身份的统一性。
“镜像阶段”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起初,婴儿把镜子中的影像看做一个现实事物,还不能区分镜像与己身、他人的镜像和他人的差别,还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其他对象区分开来。婴儿的自我是与他人相混淆;(2)稍后,婴儿发现镜像不再是一个现实的事物,而仅仅是他人的影像。其结果是婴儿与母亲的分离,婴儿不再把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个整体,从此以后,他便可以把影像从他人中、从他人的现实性中区分开来;(3)最后,婴儿终于发现镜像就是自己的影像,婴儿能够区分自己与自己的镜像,开始认识自己。”
在此过程当中,主体通过“他者”逐渐认识自己,并发现“自我”。尽管处在“镜像”阶段的“我”只是主体自恋的误认过程,但是它对人们成长的积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保罗的完全依赖
根据拉康所述,母亲是对婴儿影响最深远的“他者”。通过母亲的提醒,婴儿第一次发现了镜
中的自己。除了像其它动物一样有着认识和模仿能力之外,处在“镜像”阶段的婴儿强烈地想得到他者的认同,尤其是母亲的认同。
保罗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矿工家庭。由于父亲莫雷尔在外整日酗酒,整个家庭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莫雷尔夫人身上。面对不负责任的父亲和含辛茹苦的母亲,保罗特别能体会母亲的操劳,并深受着母亲的影响。正像在“镜像”阶段的婴儿,保罗从小就极其想得到母亲的认可。他特别爱母亲,甚至为此经常诅咒自己的父亲。在母亲的安排下,他接受教育,到大城市去工作。虽然出身在无产阶级家庭,他仍然认为自己和母亲一样从属于中产阶级。和“镜像阶段”第一时期的婴儿一样,保罗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统一体,从而不能区分自我和他者。
三、保罗的部分依赖
随着年龄的增长,保罗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性——米丽安、克莱拉。作为“他者”,她们对保罗
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米丽安是保罗结识的除了母亲之外的第一个异性,因为对自然和绘画的共同热爱,保罗被米丽安吸引。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结束的很快,这不单单由于米丽安纯精神的恋爱方式让保罗十分痛苦,关键还是母亲的反对。在莫雷尔夫人看来,保罗拥有的爱情应该只是肉体上的,因为她要占据其整个灵魂。因此,当保罗和克莱拉交往时,她不但没有反对,反而采取了鼓励的态度。然而,尽管保罗从克莱拉身上得到了肉体的满足,精神上无法交流还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手。保罗明白自己想要的爱情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这显然和莫雷尔夫人对爱情的观点是不同的,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和母亲并不是一个整体,但是为了不伤害母亲,他只能选择服从。
四、保罗独立的开始
保罗深受着母亲的影响,虽然很多时候他有着和母亲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行动上却很难摆脱母
亲的控制。然而,莫雷尔夫人的去世给了保罗开始完全独立的机会。从此以后,不论他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凭借自己内心的想法,再也不用担心会给母亲带来伤害。同时,这也为自己理想爱情(肉体和精神的结合)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拉康指出,在“镜像阶段”第三时期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自身和自身的影像,由此婴儿也就进入了所谓的“自恋阶段”。此时的保罗正像这个时期的婴儿,摆脱了他人的控制,进入到“自恋阶段”——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自己就是全部。
五、结语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对《儿子与情人》中保罗成长过程(完全依赖——部分依赖——开始独立)的解读展现了保罗精神觉醒和开始独立的意义即人要想在社会中处于独立的地位,必须首先树立一个理想的形象,从精神上独立。
参考文献:
[1]王国芳.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述评[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4.
[2]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陈良廷,刘文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苗雨,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