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字最早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连带”义,可是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它的词性慢慢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动词逐渐向副词、意义较虚的连词、介词转化。本文拟将考察“和”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并试图探讨其是怎样发展到现代汉语来的。
[关键词]和;副词;连词;介词
现代汉语里,“和”字作介词和连词用,是一个虚词。而“和”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虚词的用法,但它的这个用法并不是造字之初即有,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最初在古代汉语中,“和”字的主要用法是作动词,是“拌和”的意思。而它是怎样发展成介词与连词的用法的呢?本文试图就“和”字的语法化过程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实词“和”向副词虚化
1.实词“和”
“和”,《说文解字》释为“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本义为唱和义、声音相应义。例如:
(1)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广雅·释诂》释为:“和,谐也。”例如:
(2)音色相合。(《老子·二章》)。
(3)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这两例中的“和”是“乐音相应,谐和”的意思。后引申之为“调和”、“和睦”、“协调”义。如:
(4)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荀子·修身》)
(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在《汉语史稿》中,王力先生认为“和”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为“连带”的意思,“和”字的后一种用法大约是从晚唐(第九世纪)开始的。
“和”字用于“拌和”义,在汉代很常见,例如:
(6)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之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7)(望之)字谓云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汉书·萧望之传》)
这种意义的“和”沿用至唐代,可处于V1位置,表示方式。例如:
(8)景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南史·贼臣传》)
(9)家人矜其小,以肉汁和饭饲之,恬不肯食。(《南史,孝义列传·甄恬传》)
“和”字萌生“连带”之义,早于唐代。这种意义的“和”也可以处于V1位置,表示方式。例如:
(10)远雪和霜积,高花占日开。(卢纶《将赴乡灞上留别钱起员外》)
(11)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汤,谓之橄榄糖。(刘恂《岭表录异卷中》)
(12)蚁窠如薄絮囊,皆连带枝叶,蚁在其中,和窠而卖。(刘恂《岭表录异卷下》)
(13)裴令公度,性好养犬。凡所宿设燕会处悉领之。所食物余者,便和碗与犬食。(薛用若《集异记,“裴度”条》)
2.“和”向副词虚化
张谊生先生曾指出与副词有关的虚化现象应该包括三个阶段:A、名动形实词向副词转化;B、副词内部由略虚向较虚的变化;C、副词向更虚的词类,譬如连词、语气词的转变。当“和”置于动词前时,便虚化为副词,表示其引申义,先秦已有用例。例如:
(14)凤凰于飞,和鸣锵锵。(《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15)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礼记·月令》)
(16)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荀子·富国》)
(17)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史记·卫康叔世家》)
(18)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众也。(《汉书·梅福传》)
(19)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后汉书·张奂传》)这几例的“和”都是用于动词前,表示在协调顺从的情况下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和谐”、“和顺”等,或仍作“和”。可是,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
二、“和”向连词虚化
在晚唐后期,“和”字的“连带”义使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它虽然还是一个动词,但可以看作连词“和”的前奏。用于两个名词之间的“和”可以看作“伴随,随同”义的动词,也可以看作交与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可译为“与”,或仍作“和”。例如:
(20)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卢纶《早春归周至旧居》)
(21)溪光何以报?祗有醉和吟。(郑谷《郊园》)
(22)野草凡不凡,亦应生和出。(苏拯《凡草诫》)
(23)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白居易集·隋堤柳》)
(24)天东相见说天西,除却衰翁和月更谁知?(《范石湖集·虞美人》)
这几例中的“和”都是连接的两个并列成分,如“石和云”、“醉和吟”、“生和出”,因此很容易判断为连词。
在唐诗中,也有很多“和”跟“与”对举的用例。这也很能够说明“和”字已在向连词虚化。例如:
(25)烟和魂共远,春与人同老。(韩偓《幽独》)
“和”作为连词的用法一直沿用至宋元时期。例如:
(26)念中相见,不托鱼和雁。(黄庭坚《点绛唇》)
(27)多少恨,今犹昨,愁和闷,都忘却。(张先《天仙子》)
(28)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辛弃疾《最高楼》)
(2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忠武王文集·满江红》)
(30)口茄目瞠面如土,杀那诸僧和寺主,气喘不迭叫苦。(《董西厢·卷一》)
三、“和”向介词虚化
约自唐宋时起,“和”产生了作介词用的“连带”义。“和”用作介词,萌芽于唐代。“和”常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以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带……”、“连……(都)”、“跟”等。例如:
(31)枕前和泪语,惊觉玉笼鹦鹉。(《全唐五代词·冯延巳:应天长》)
(32)休道郴阳和雁无,也曾避雪罗浮去!(《杨万里选集·送子上弟赴郴州使君》)
(33)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词综·杜安世:卜算子》)
(34)和露摘来轻换骨,傍怀闻处恼回肠,去年时候入思量。(《芦川归来集·浣溪沙·求年例贡余香》)
(35)自谓奇绝,要和时辈争优势,得架大人权。(《全元散曲·曾瑞:秋扇》)
“和”成为介词“与、共、同”的同义词,在宋元时期就有很明显的例子了。例如:
(36)那捉笊篱的哥哥吃打了,又不敢和他争。(《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37)你敢和我交战么?(《元曲选外编·三战吕布第1折》)
(38)我和他一父母。他和我近,我和他亲,你比他疏。(《楚昭王3折》)
(39)他不思忖一爷娘骨肉,却和我做日月参辰。(《元曲选·杀狗劝夫第1折》)
(40)怎敢和大唐天子做对门家?(薛仁贵4折)
这里的“和”已与现代汉语里作为介词的“和”大致相同了,都有表示“跟、向、对”的意思。
“和”字连词和介词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总之,“和”字从动词虚化为连词与介词是词义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与演变的结果,有着内在的规律和必然的联系。而这些内在的规律都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以求逐步接近对它本来面貌的真实认识。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
[3]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载于《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5]汪强,晚唐后期诗歌中“和”字的用法,载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9月。
作者简介:杨程程(1985—),女,湖北荆门人,华南师范大学附小恒大南海学校,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