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94

[ 王景伍 文选 ]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

◇ 王景伍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然而,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阅读教学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多,已达到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有效地语文阅读教学已迫在眉睫。教师要合理引导,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阅读活动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广阅博览,熟读精思,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获得应具备的语文素养,而且为个性化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养性情,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离开老师和离开语文教学课堂情况下,要求学生要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取知识,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起点低,而且农村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面狭窄等。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将“阅读”与“讲读”混为一谈,认为“阅读”就是教师分析,学生听记或“复述”答案而已。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独立不够,扼杀主动性
  作为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本任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具备独立的地位。然而在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的影响下,都只显示出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附庸。其实阅读,就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是一种将符号转换成意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结合新的信息进入既有的认知与情感的架构中,是熏陶感染、建构精神世界的方法,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的应试功利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陷入了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人文之美,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凡是同中考有关的文章都拿来尽兴没完没了的分析,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做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理则完全不涉及,想象和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早读课上,不闻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讲析;讲读课上,全都变成了老师包办的架空分析,就连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领悟,认真揣摩的诗词曲和文言文的赏析,也大都变成了老师的语言分析课或习题训练课;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凡此种种,不仅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而且大大淡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观念陈旧,教法传统。
  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繁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农村初中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全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输灌。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建构和巩固,满足了学生求知的一般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充分地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心”去体会,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获得分数,从而限制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被动接受性学习,学生缺乏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行思考。导致学习模式僵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强,思维活跃性不够。
  3.轻视课外,内容单一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走的一条路,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尤其农村中学,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做“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凭借。学生借助于教材,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必须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目前,很多农村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仍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内容非撕烂吃透不可,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致使学生实际的阅读量偏少,阅读面偏窄,水平不高,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死钻教材,课外放任
  随着新大纲的实施和新教材的采用,中考考试制度的不断变化,直接考教材内容的试题少了。有些初中语文教师,认识到死扣教材是无法应付中考的,于是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开始重视课外阅读。但他们只是提倡,让学生去寻找课外读物,然而却缺少必要的指导。主要不当之处表现为:一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使课内学习的方法用不上,课外阅读的质量比较差;二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不指导,放任自流,不选荐篇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的是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的是对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应试的困惑,有的是对“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的是受办学条件或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所以,要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根本改变,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惟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而向素质教育迈进。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读写相关,阅读独立。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外结合,激发兴趣
  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的指定的“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阅读。
  另外,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教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有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引”和“导”上作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3.“授之以渔”,培养语感。
  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积累的进程。阅读教学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学生通过阅读来感知语言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笔之美与思想之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拓展延伸,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创新能力。
  4.巧法引导,厚积薄发。
  除了让学生保持兴趣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笔者通常在课上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并叙述一件最令其感动的一件事,通常好多同学会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现代化学习生活所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现代人的奠基工程。教师要合理引导,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去读,去思考,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阅读活动中。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J].刘香莲.新课程学习·上 2010年第8期
  [2]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漫谈.杨永学.http://www.nsfzsq.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15.
  [3]《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朱芒芒.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5]《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朱芒芒、王红.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作者简介:王景伍(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本科老山头中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