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46

[ 贾英晓 文选 ]   

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贾英晓

  [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描写了斯蒂芬·迪达勒斯逐步成长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斯蒂芬在友情,亲情和爱情中尝尽孤独,他试图努力逃避孤独,徒劳之后终于积极的接受孤独的洗礼,成长为一位艺术家,并且选择为艺术而孤独的流亡。
  [关键词]孤独;成长;艺术家
  
  一、引言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奇才,同时他也是一位孤独的艺术家。他一生只写了四五部作品,虽然任何一部都是杰作,但这些杰作却像他本人一样独自品味着孤独,难以被读者理解。近年来,评论界对乔伊斯的热情持续上升,他的作品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可是这繁华背后是否有人体会到作品中那份深深地孤独。乔伊斯曾戏称,他的小说需要花费一生时间去读(韦恩·布斯,1987:349)。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尽管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能够坚守一生的孤独献身于乔伊斯的研究,但这也证明了他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有作品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乔伊斯自传性的小说以其独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而受人推崇。小说中的很多细节取材于乔伊斯的早期生活,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与乔伊斯的早年经历一样,在孤独中成长,最终走向献身艺术的征程。孤独,作为伟人和天才的通病,却恰是艺术家成功的基石。“孤独是本真的心灵存在,这是真正艺术生活的根本条件”(张志伟,2001:153)。
  乔伊斯如同小说中的斯蒂芬一样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主动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流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造就了小说中的斯蒂芬和现实中的乔伊斯的艺术家身份。本文拟从分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孤独这一主题,来看孤独在成就斯蒂芬艺术家之路中的积极作用。
  二、校园生活中友谊的缺失—初尝孤独
  孤独,简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在世上,就无法避免与他人交流。当这种交流遇到阻碍,使得心灵无法沟通时,人便会感到孤独,感到自己的不被理解与不被接受。小说中,主人公斯蒂芬自小被父母送入教会学校,然而在那里,他没有感受到同学的友谊和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隔阂,老师的冷漠及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使他深感不安,斯蒂芬尝试着融入这一集体。他和大家一起游戏,可是他又觉得“那些男孩子对他都似乎非常陌生。他们全都各自有各自的父亲和母亲,各自的衣服和各自的声音。”(9)此时,尽管斯蒂芬感到和同学之间的隔阂,他仍然渴望能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被孤立。而后即使在被同学推入冰冷的水坑,生了病,斯蒂芬也没有到老师那里告发。“他父亲曾经告诉他,不论干什么事,决不能出卖自己的伙伴。”(18)就连欺负他,害他生病的人,斯蒂芬也称其为“伙伴”,他是多么希望拥有朋友,不再孤单。
  斯蒂芬的努力并没有为他赢来友谊,相反他不止一次成为大家的笑柄。在关于晚上睡觉前要不要吻他母亲这个问题上,斯蒂芬肯定和否定的回答都招来大家的嘲笑。“他们又都大笑起来。斯蒂芬也想跟他们一起笑。他感到浑身发热,一时间给弄得有点莫名其妙了。对于那个问题要怎样回答才对呢?”(10)斯蒂芬此时内心所受的煎熬表明他孤立无助的境地和已经动摇了打算融入集体的决心。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过每个人都不要成为无名整体的一部分,而是勇敢地成为自我。但成为一个个体,他需要付出努力才行。一个人要想升华自我,超越群体,超脱世俗,就必须面对现实,在做出选择的同时承受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孤独的煎熬。
  三、家庭生活中与亲人的隔阂—孤独的加深
  家庭生活的描写在小说中也占了很大比重。幼年的斯蒂芬生活还是很幸福的,但随着后来家庭遭遇变故,陷入贫困,斯蒂芬一家开始四处流浪,躲债。这期间,斯蒂芬经历了从年幼时对父母言听计从到成长后与父母特别是父亲间隔阂的加深,直到他最终逃离家庭,只身追求艺术的孤独。家庭没有给斯蒂芬孤独的心灵带去安慰反让他体会到更深的孤独,也正是这种孤独让他最终成长,从最初父母的“馋嘴娃娃”到真正的艺术家“迪达勒斯”。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小说中年幼时的斯蒂芬对父母是依恋的崇拜的,在教会学校时他牢记着父亲的叮嘱不论干什么事,决不能出卖自己的伙伴。在体味了学校孤独的生活后,他渴望着回家,计算着圣诞节假日何时到来。可是他的第一个圣诞节晚宴却在父亲与亲朋们关于宗教问题的分歧与争吵中狼狈结束。在这场激烈争辩的描写中,斯蒂芬的角色被有意淡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斯蒂芬在这场争辩中的立场,他似乎置身于这场纷争之外。除了开饭前斯蒂芬被父亲要求起来作了祷告,这一场景中对斯蒂芬的唯一描述就是“斯蒂芬从他父亲脸上看到一个旅馆使者的形象,并听到一个侍者的声音,不禁大笑了。”(28)在大家激昂而又忘我的争辩中,斯蒂芬的这一“大笑”含义深刻,这不仅表明斯蒂芬无心关注政治宗教的矛盾斗争,也暗示着斯蒂芬此刻内心深处的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斯蒂芬在“大笑”的掩盖下感受到的是与家庭成员隔阂加深的悲凉。
  斯蒂芬的孤独感在目睹了父亲的不负责任、虚伪和自大之后更加强烈。 “科克一行”中,斯蒂芬在咖啡店里故意挪动椅子或咳嗽几声来掩盖着他父亲醉醺醺的丢人表现,可是接着更让斯蒂芬羞辱的是“他父亲不停地跟那些挤眉弄眼的酒馆女招待调情”(106)。这里斯蒂芬对父亲的厌恶已达极致,父亲的形象在他心中也已丧失殆尽。他感到自己“不知道什么父子之道”了,“他一直只是象不毛的月球一样在人生的海洋上漂荡”(108)。
  四、爱情中的茫然与执着—灵魂深处的孤独
  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斯蒂芬为了摆脱孤独而投入妓女的怀抱所寻找的堕落之爱。其二是斯蒂芬对艾玛的纯洁之爱。
  小说中,在斯蒂芬极度苦闷与孤独时,曾到一个妓女那里寻找安慰。虽然事后他感到自己好像突然变得坚强而自信了,但生理上的欲望的满足并没有驱走他的孤独,相反的他因此感到懊悔从而备受折磨。
  对艾玛的执着之爱曾为斯蒂芬的艺术之路提供了动力。艾玛是斯蒂芬从少年时就一直暗恋的理想对象。他只远远地见过她,不曾说过话,两人直到小说结尾才有直接接触,但斯蒂芬却把艾玛当作梦中情人。未曾相识之前,斯蒂芬把艾玛想象成女神一样不可接近,但当两人在相遇交谈之后,斯蒂芬认识到艾玛不过是一个普通而和善的女孩。这一段爱慕最终无果而止,在见面那天的日记里他写道“我过去想我曾想到的一切,和我过去感到我曾感觉到的一切,今后以后其他的一切……啊,全都抛开吧,老伙计!”(305)这是斯蒂芬打算和过去告别的宣言,肉体之爱也罢,精神之爱也好,都无法让他摆脱为艺术而孤独的决心。
  五、独处—孤独的洗礼
  独处很多时候是艺术家摆脱外部世界干扰,寻求与自我交流的方式。小说中关于斯蒂芬独处的描述不在少数,意义最为深远的当是斯蒂芬在海边的一幕。在那里,斯蒂芬感受到了那位和他同名的希腊神话中的发明家迪达勒斯的召唤。迪达勒斯是指希腊神话中迷宫的发明者,在希腊语里,迪达勒斯是“巧匠”的意思。在海边独处时,斯蒂芬意识到了他名字的含义,认识到他是谁,“正如与他名字相同的那位伟大的建筑家一样”(195),他需要借助艺术的翅膀逃离束缚自己的一切,去追寻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人生使命。至此,孤独已将斯蒂芬心中渴望为艺术献身的情感彻底召唤出来,这一情感在他看到一个小姑娘站在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处的海洋的时候到达顶点。斯蒂芬感到她是青春和美的天使,她对斯蒂芬发出了追求艺术美的召唤,召唤他前进。
  至此斯蒂芬认清了自己的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他宣布:“我不愿意去为我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它把自己叫作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将试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者某种艺术形式中尽可能自由地、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我自己,并仅只使用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机智。”
  六、结语
  乔伊斯最为敬仰的剧作家易卜生说过,最孤独的人是最强有力的人。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乔伊斯特意为斯蒂芬的艺术家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让斯蒂芬在友情,亲情和爱情中尝尽孤独,从而把他塑造为最强有力的艺术家形象,为艺术而选择流亡。
  
  
  参考文献:
  [1]文中该小说的译文均引自黄雨石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下文只标页码,不再另注。
  [2]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M].黄雨石,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贾英晓,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