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74

[ 卞小华 文选 ]   

非优势专业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调查

◇ 卞小华

  [摘要]目前一些与学校办学特色关系不大的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通常都比较低,从毕业生就业率角度来讲,这些专业可称为非优势专业,非优势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率通常不是很高,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已经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
  [关键词]非优势专业;职业决策困难;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大学生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河南省某水利学院、医学院的非优势专业:数学、外语、人文、信息四个非优势专业的大四学生中随机选取,共发放问卷450份,实际回收426份,筛除无效被试后,共得有效问卷410份。其中男生237名,女生173名,平均年龄为22.4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沈雪萍2005年修订的职业决策困难问卷。该问卷是对Gati,Krausz,Osipow联合编制的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简称CDDQ)修订而成。沈雪萍修订的中文版CDDQ问卷,共有个35条目,每个条目表征了一个职业决策困难(除3道甄别题外)。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6,重测信度为0.647,也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校标效度。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
  3.施测过程
  对性别、专业等维度进行平衡,使取样尽量符合实际分布情况。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利用选修课进行团体施测。时间为5-20分钟。
  二、结果
  首先,缺乏动机“(4.10)”和缺乏关于自我的信息“(4.00)”是所有困难中得分最低的,说明非优势专业的学生求职动机都是比较强的,积极关注自我(兴趣、能力、性格),相对比较自信,这些可能并不是构成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
  其次,得分最高的是学生的“内部冲突”(5.32),说明非优势专业的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求职考虑决策时内心有矛盾、冲突。这可能源于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间的矛盾,如兴趣与能力的矛盾,自身特点与职业要求的矛盾,待遇与环境,职业特点与个人发展等等。职业选择是一个多重趋避的过程,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很好的厘清自己的诸多愿望、需求,未能够将自我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并与外界的环境资源达成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关于职业的信息”(5.26)水平较高,说明非优势专业的学生在对于职业的了解上是较为薄弱的。他们对现有职业类型、细分种类、发展前景以及市场需求,以及行业内企业竞争等了解得不多,因而难于做出职业决策。
  在三大类困难中,“不一致的信息”(4.81)得分最高,说明非优势专业学生凸显的问题就是内、外部冲突的问题,自我心理内部的矛盾、职业信息内部的矛盾、自我特性与职业特点之间的矛盾、自我认识与他人认识的矛盾,构成了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非优势专业的大学生最突出的职业决策困难是“内部冲突”,其次是“缺乏关于职业的信息”,程度最低的是“缺乏动机”和“缺乏关于自我的信息”;在三大类困难中,最高的是“不一致的信息”,最低的是“缺乏准备”。这一结果体现了非优势专业的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特点:
  首先,非优势专业的大学生职业决策时内在心理冲突比较明显。
  非优势专业大学生的“内部冲突”较强(“内部冲突”得分较高),常常处于一种内部混乱状态,职业选择是一个多重趋避的过程,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很好的厘清自己的诸多愿望、需求,协调好职业心理各因素,对自我及职业各要素的了解要远远多于对职业各要素的协调与整合的了解,而后者往往比前者重要得多,因此很难平衡心理特性与职业要求的关系。
  其次,非优势专业大学生在对于职业信息的了解和把握上比较薄弱。原因可能有:(1)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特点,如通常可供选择的面(职业类别)较广,每个面内的点(具体单位和岗位)又有着不同的结构,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如作环境,自主程度,收入,人际关系、提升空间等)学生很难了解和评估。(2)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目前就业压力激增,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比求职者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对于求职者信息的索取要大于对于自身信息的供给,两者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这导致了学生获得的信息较少。(3)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4)职业信息支持系统不健全,没有建立职业信息库,而在国外已经开发出很多系统用于职业信息的检索和收集。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职业信息把握不够。
  因此如何引导非优势专业大学生认识自我与职业关系以及两者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认知水平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健全职业信息收集处理公布机制,对提高学生职业决策水平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卞小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非优势专业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