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77

[ 段御苑 文选 ]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词汇教学

◇ 段御苑

  [摘要]词汇几乎是每个外语学习者都头疼的难关,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象似性等理论对当前外语词汇教学进行讨论,并指出认知语言学将为词汇教学带来新的收获。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范畴观;概念;隐喻;象似性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国际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研究学科,它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并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语言行为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与外界的互动式体验与感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基础上的,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取决于我们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这种新的理论诞生之后,广大专家学者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最突出的则是外语词汇的教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与外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赵艳芳,2001)。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客观事物纷乱复杂,人们为了记忆这些事物就必须对其进行判断、分类和储存,这就构成了许多范畴(category)。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E.Rosch以大量实验结果为依据证明了传统范畴观的局限性,提出了“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该理论认为从认知的角度看,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构成的,判断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是看它与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例如,在“鸟”范畴内,“麻雀”、“八哥”、“喜鹊”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则被视为边缘成员。
  Rosch还认为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有章可循。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有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其下,有较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例如,词汇“花”构成一个基本层次范畴,在它之上有高层次范畴词汇“生物”,在他之下有低层次范畴词汇“玫瑰”、“百合”、“牡丹”等。根据认知科学家做出的科学依据,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区分的最基本的心理等级,也是认知的重要基点和参照点。
  综上所述,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实际上是以无限的方式互相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原型范畴理论为外语词汇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因为词汇的习得也有一定的顺序,主要体现在由基本范畴词汇向其它层次范畴词汇的过渡。而基本范畴词汇则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1)、它大多是基本常用词汇,词形简单且音节较少;(2)、基本范畴词汇的构词能力最强,可以在其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组合成其它词汇,例如英语中基本范畴词汇chair可以和其它词构成许多复合词——chairman,armchair,dining-chair等。我们的大脑并不需要记住所有词汇的意义,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参考其基本意义举一反三,如此一来,在词汇教学中就可以将这种方法作为参照点,把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放在第一位。
  同样在阅读中,基本词汇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据语言研究者们发现,学会英语常用的1000个词,就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的80.5 %的内容,学会常用的2000个词,就能理解89%左右的内容,学会常用的3000个词,就能理解93%左右的内容,学会常用的4000个词,就能理解95%左右的内容,学会了5000个词,就能掌握97%左右的内容(汪榕培,1997:3)。
  外语学习涉及到词汇的理解与记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教会学生多多重视基本词汇的多义和搭配,同时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家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在其著作 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仅是词汇的问题,而是思维和行为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某一领域的概念或词语用来思维和表达其它领域的事物。比如,由于英语中的 heart (心) 在喜、怒、哀、乐等各种特殊生理和心理活动表现出的独特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喻指这些活动有关的词语,而作为普通义(仅指心脏) 的用法相比较起来则要少得多。如:break one's heart / have one's heart in one's mouth / have one's heart in。由于功能和形状上的相似,heart 又被用来喻指“中心”,如:the heart of a city (市中心)。还通过转喻来喻指人,如: dear heart (亲爱的宝贝),poor heart(可怜的人儿),sweetheart (爱人,情人)等(梁晓波,2002)。
  通过隐喻,我们用旧的经验来感知新的感受或比较抽象的事物,由此看来,词汇的理解就不能单单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更应该深入到产生各种语言现象的思维模式当中去。由于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很多,需要教师在上课时不断提及,同时去培养学生独立掌握的能力。
  四、概念转喻理论与外语词汇教学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地接触到大量陌生的新事物,在以语言反映新事物时,人们会通过转喻,即用心中原先早已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名称来代替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这样就不必再创造新的词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现有的词汇不能确切的表达新的概念,转喻不失为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它是无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词多义的产生有其内在的认知基础和规律。因此,在学习外语词汇时,掌握了词汇的基本含义后,按照转喻认知的规律进行思维,理解和掌握在相同语境下该词语的含义,就能大大减轻记忆负担,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词汇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译五项技能的培养,很多外语词汇都是通过转喻的认知机制演变而来的。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词汇演变的认知机制,同时开展合理的认知推理,其词汇量必定会大大扩展。
  五、象似性理论与外语词汇教学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热门话题,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当代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的主要特征,因此这里的象似性主要不是指语言形式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
  外语中的词汇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词素,通过构词法组合而成,依靠分析词形结构,就可获得词义。Lacoff 曾举例说明 refrigerator的构词理据:该次是由词素refrig/er/at/or构成的,每个词素都有一个意义,如果将它们组合起来,即可预测词义:使东西再次变冷的事物。英语中有不少词素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例如一些以gr开头的词语都表示沉闷的令人不快的声音:groan,grouse,grudge等。几个以ump结尾的词表示沉重的碰击:bump,clump,lump等。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若能适当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使学生懂得其内在联系便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六、词汇是语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各项语言能力的基础,它在语言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词汇量的大小,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多数人的外语都是在课堂里学到的,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就有责任帮助学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为学好外语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高大,认知科学视野中的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5.
  [2]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段御苑(198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