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作文为难事,对习作课产生畏惧心理、厌倦心理。小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缺少个性、抄袭模仿、缺乏真情等现象已是普遍的事实。
[关键词]习作教学;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这是老师和学生对习作教学的普遍心态。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获甚小。学生也对习作课没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笔者对黔江、长寿地区的三所小学2010秋学期三、四年级语文期中考查的习作部分进行了统计(通过与班主任联系,把学生的中期考卷按年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从以上三个表可看出,学生的习作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强。但存在的习作问题,从总体上看仍然比较明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习作审题能力不准、较弱。部分同学对习作要求理解不够或是无视习作的要求,将“我的班主任老师”写成了“我的老师”没有突出班主任的特性,有7位同学甚至还写成了别的人。(2)习作内容空洞、记叙简单、无话可写。如今的小学生们作业负担过重,阅读文章量少,视野比较狭窄,易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畏惧心理;与外界交流较少,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不够,缺乏写作素材。(3)习作言不由衷,缺少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学生语言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一篇好习作主要体现在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小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提高小学习作能力的对策
小学习作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阅读力,创造力。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学会自由的表达的任务,笔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我的教学实习总结出以下方法:
1.指导观察,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训练观察的方法,去发现自己没发现过的事物,体会自己没获得过的感受。教师在平时要了解学生生活,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也有新奇而独特想法。叶圣陶先生说过:“习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充实的生活和学习是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一种有效方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不同孩子的眼里是各不相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孩子眼里的不同,体现了他们的个性色彩,教师在上习作课时应启发他们多方面观察体验生活。把个性的一面写出来,把内心所思、所察、所悟呈现出来。又如:魏书生老师采用课前一分钟交流思想或是见闻的方法值得学习,将学生们各自观察与感悟的人、事、情进行交谈,共同学习共同感受共同提高。
2.朗读课文,加强复述
作为一名语文实习教师,要想短时间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采用了让学生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的方法。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们对所教课文进行理解,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量。通过朗读课文,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训练学生的用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长期坚持规范的朗读,学生在说话时就会不自觉用课文中的字、词、句子来表达内心情感。学生们在课文中学的书面语慢慢就用口头语呈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朗读课文成了一种日常习作训练。复述课文则要求学生把学后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如在小学课文中出现的长句,同学们在阅读时最好能先理解长句的意思,再口头复述时改为短句,这样有利于记忆。在复述课文时学生们可能会加字减词、调换顺序、改变感情色彩等现象,这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思维创新力的训练有很大帮助。
3.日记点评,周记成文
记日记或周记是培养观察力、促进好动笔的好办法。日记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记下来。日记还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是个人的隐私,如果孩子在没主动请老师点评时,老师是没有权力去看日记的。日记的形式很多,如:插图日记、想象日记、采访日记、摘抄日记等,而我在这里说的日记方式是,教师有主题有目的引导下的记录。日记虽是小作者的自由表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要让他们每天自觉去写日记有点困难,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决定了想法单一、需要指导。在实习中我采用的方法:周一放学就出几个题目,让学生们任选,对当中的字数进行要求;接下来是每天抽察进行点评,同学们也可互相点评,在交流的同时提出意见;到了周未让同学们对一周来自己写的,也可借鉴别的同学习作,整理成文上交。最后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有效,平时难得动笔的同学也能写出几句。通过日记的方式不但可以互相学习交流,还能让小学生们自觉习作、乐于习作。
作者简介:陈敏(1985—),女,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