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803

[ 陈佳新 文选 ]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 陈佳新

  [摘要]高中语文的学习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而传统文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如何把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入手,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并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内涵;现状;策略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传统文化的概念,人们说法不一。语言学家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不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表现形式也是极其多样的。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它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用的人。传统文化提倡和谐,强调人们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也随之烙上了些许的时代痕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对其“去粗取精”,辩证的进行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的传承。可见,语文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遣词、造句等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它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可是,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令人担忧。
  1.学生要看懂古诗文须借助工具书和参考书。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看得最多的不是教科书,而是“高中语文教材全解”、“高中文言文鉴赏宝典”等工具书和参考书。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和鉴赏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可见,学生对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2.教学中重视知识积累和传授,忽视感情熏陶和创新。
  所谓继承传统,并不是死板的把它接受过来忠实的保存,然后不作任何改变的传给后代。其实传统文化是有着血液的生命,需要我们每一代的传承和刷新。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大都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特别是在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教学时,老师通常都是循规蹈矩的先给学生讲解生字生词、成语等,然后对课文划断分层,最后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一种静态的文化知识学习,没有投入个人的感情色彩,更别说创新了。
  三、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策略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不能只着眼于具体知识的单纯讲授,而必须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目标,真正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吸收其精神内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并尽量引导、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刻板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传统文化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来滋养、来培育。因此,我们必须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老师可以用影视、音乐、美术、幻灯等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也可以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这样从多种渠道入手,吸引学生的目光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参观历史遗迹,欣赏书法碑帖,这样更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3.名著拓展教学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名著知之甚少,学生总是习惯按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内容,不喜欢名著。“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重点分析后,再将课文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了解原著,进行探究性的专题学习。
  总之,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传统文化的迷人和魅力。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原则,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也要注意把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学精品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作者简介:陈佳新,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