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49

[ 龚文 文选 ]   

浅谈心理韧性

◇ 龚文

  [摘要]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探讨个体与应激情境的关联,探讨当个体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否有保护因子存在或是有保护过程发生,是否能达到最终的良好适应,保持心理健康等。本文就心理韧性的概念、结构进行总结,并介绍了当前国外有关心理韧性测量的量表。
  [关键词]心理韧性;概念;结构;保护因子
  
  一、心理韧性概念
  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韧性是一种有弹性品质的实质;有的认为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也有人认为韧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或认为韧性是坚强而有耐力的品质。国内学者将韧性(Resilience)译为“心理弹性”、有的译为“韧性”,尽管存在翻译上的差别,但对韧性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二、心理韧性的结构
  1.韧性的内在保护因子
  韧性的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国内学者萧文归纳出了7种韧性内在保护因子:(1)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之;(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3)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5)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和无力感。这些韧性因子构成了个体的内在保护因子,个体在危险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够促进复原。但是保护因子具有个体差异性,会因不同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而有所区别,导致个体的内在保护因子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环境、事件的复原作用也可能不同。
  2.韧性的外在保护因子
  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具有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导致不良适应结果因素的反应,外在环境包含三种原级系统:家庭、学校与社区。家庭是青少年经历的最早提供关怀和支持的地方,因此也是影响个人面对困境复原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家庭环境的保护因子是家庭能提供给孩子合适的父母角色楷模以及和谐气氛,与孩子共享成就、共渡休闲时光,不以拒绝的态度辅导孩子;也有学者认为支持性家庭环境保护因子包括温暖的亲子关系、家人间良好的关系、密切的情感联接感情以及相互支持性等;还有学者认为,相互支持的家庭环境、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家庭凝聚力和坚毅力等都是影响复原的重要因素。
  除家庭以外,在学校环境中经历成功或快乐的体验,发展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与同学间和谐的社会关系都具有保护作用。在学校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关心和支持的信任关系的差异会导致韧性的差别;另外成人的支持关系是缓和危机因子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看出,在外在保护因子中,情感的连结是重要的保护因子,而关怀和支持是情感连结的重要因素。
  三、韧性的测量工具
  就像韧性的定义一样,研究者们在如何测量韧性问题上迄今也未能达成一致。量表是目前测量和评估韧性的主要工具,涉及到韧性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1.Wagnild和Young韧性量表
  该量表应用的最早、也最广泛,其项目是通过与24名成功处理各种晚年伤亡事件类型的老年美国妇女的访谈形成的,如个人能力(包括独立、自信、决心、控制感、坚持等)、接受自我和生活(包括适应力、灵活、平衡)等。
  2.Block和Kreman自我韧性量表
  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所拥有的内在保护因子,该量表包含14个题目,所有题目均来自MMPI和CPI。作者应用该量表对被试进行了纵向研究,两次研究分别在被试18岁和23岁的时候。结果显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五年后分别对女性和男性被试的重测信度为0.67和0.51。
  3.Connor和Davidson韧性量表
  该量表包含25个题目,涉及能力、本能、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五个因素,主要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干预以及对遭遇高危、高压力群体的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调查研究。中科院于肖楠博士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得到三个维度的量表,分别被命名为坚韧、自强和乐观。
  4.Jew,Green和Kroger复原技巧和能力问卷
  该量表是关于儿童和青少年良好适应的量表,共有35个项目,涉及未来导向、有益技能的学习和独立三个维度,包含12项基本技能和能力。量表强调12个基本的技能对于充分处理生活压力是重要的。
  5.Hjemdal,Friborg,Matinussen和Rosenvinge成人韧性量表
  该量表包括33个题目,涉及个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个人生活结构五个维度,主要测查成人在压力情景下维持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所具备的保护机制和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测量学要求,分别在0.67-0.90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也很好,分别在0.69-0.84之间。
  四、发展趋势
  过去大量研究考察了个体、人际、家庭及更广阔环境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关于心理韧性的实证研究只关注行为和心理社会因素,而没有考察生物因素。从系统观出发,如果想更真实完整的理解心理韧性的话,还需从生物学角度来研究问题。现代认知与情感发展神经科学的出现及先前许多独立学科的有效整合为扩大现有的心理韧性概念框架与研究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核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化验技术、考察基因表现的一些方法,都将在心理韧性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穆扬著.恢复力.台湾:台湾出版社,2005
  [2]Wagnild,G.M,&Young,H.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3]Scale.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1993,1(2),165-178.
  [4]Block,J,&Kremen,A.M.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
  [5]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6]Connor,K.M,&Davidson,J.R.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
  [7]ence Scale(CD-RISC).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76-82.
  [8]Xiaonan Yu&Jianxin Zhang.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9]resilience scale(CD-RISC)with Chinese people.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 ality,2007,35(1),19-30.
  [10]Jew,C.J,Green,K.E,&Kroger,J.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silience.Measurement Evaluation Counseling Development,1999,32:75-89.
  [11]Friborg,Hjemdal,Rosenvinge,J.H,&Martinussen,M.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12(2):65-76.
  
  作者简介:龚文(1987—),女,江西上饶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

浅谈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