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基于教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学评价的完善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从教材到教学,这次改革的春风无可厚非动摇了部分陈旧的教育理念,吹醒了一些有创新思考意识的教师,但是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理念是否已经落实,教学形式是否与时俱进等等。笔者在这里将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的成效;成效微小的表现 ;阻碍课改的原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实施了已经近十年,但笔者认为,实际落实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课堂教学理念上,一些中老年教师坚守应试教育的阵地,毫不退缩,一些新青年教师有心无力,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举步维艰。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及封闭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思考力不从心。更有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分析新课改,他们把新课改看成“披着羊皮的狼”。如此这般,新课改的实施只能付诸东流水。
其次,课堂教学形式上,基本上延续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但是十年的课改实施下来,课堂形式仍然封闭,那三尺讲台仍然是教师的“风水宝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依然是一句空话。
再次,课堂教学内容上,知识重点仍然是十年如一日。新课程改革提倡综合课程,校本课程等多元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而且提出在设计利用课程时要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师丝毫不为所动,重点照划不误,练习永做不厌。教学的设计依然是考虑哪些会考,而不是哪些对学生有用。
最后,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没有真正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的原则。新课改提出评价体系要有所完善,有所创新。理念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现在评价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这堂课上教会了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多少应试的知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也局限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及采用教学方式的区域。
关于新课改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制度的完善没有与新课改同行。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改革开放要与时俱进。那么教育制度为什么不与时俱进呢?新课改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在坚持陈旧的教育制度下进行改革不是如同给一盒过了期的罐头包装,无济于事吗?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想让新课改顺利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教师队伍的扩充和师资的素质没有跟上。在某一中学的调查中,30岁以下的教师之占15%,40岁以上的教师却占到了40%。这种现象在农村的中小学更是严重。既然是新课改,教师队伍就要优化,教师的素质更要跟上。如果教师能从根本上理解了新课改,“换汤不换药”的声音就会少一些。教师的素质更是新课改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只会整天握着考试的指挥棒不放,对着学生照本宣科,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意识及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如此这般,新课改的理念怎样与之同行?
再次,教师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可以说是一些年轻教师的共同困惑。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类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依次开展,但是成效并不见得有多大,不可否认的是有个别的教师经过培训之后,思想观念有所动摇,但是当他回到所执教的学校,使用的仍然是以往的一套。笔者认为,教师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这种雷雨式的培训,要从根抓起,要长期不间断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师范生有不少是主观能动性差,大学期间对学问钻研程度不够的,因此进入教师岗位后明显感到后劲不足。比如培养中学教师,可以从进入大学就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在进入教师这个职业之后,继续进行职能培训。除此之外,教师的培训不能只限于对优秀的教师上,教师的培训要尽量普及到每一位教师,使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都能与时俱进。
最后,笔者认为我国的教学改革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制度的改变要追随政治制度的完善。教学改革的空间大了,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了得以发展,也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去反思教育,去吸收新课改的理念。如果教师连喘息的空间都没有的话,新课改的口号喊得再响,那也只能是一句口号。
综上所述,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不可多得的挑战,教师应具有清醒的头脑,面对新课程,我们要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乐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走进课堂,让学生的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王晓莹,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