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际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愈发展,交际的内涵与意义也就愈发丰富。初中是学习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阶段,我国一直重视基础英语的教学,但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学生的交际能力仍存在问题。若要冲根本上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就需要积极改革教学现状,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出现的误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关键词]初中;英语;交际能力;
培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外国人进入我国。所以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和外国人沟通是现代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初中生的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的年龄大小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出发,从简单到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一步一步进行,培养的过程要层层递进。初中要求“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 从方法上来说,由听、读到说,由基本训练到综合训练,从一般训练到特殊训练,方式越来越复杂。而语言交流的互动训练也体现了层层递进的特点,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口语交际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从“被迫”到“愿意”再到“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
二、当前初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口语教学在最开始就没有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导致教学理念一直没有得到发展。以至于形成了用笔学英语而不是用口学英语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英语教学工作的发张和初学者水品的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英语教学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英语,语言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口语,所以学习英语应当以听、说为主。
三、初中英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经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结实的基础。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英语教学的深层含义就是“为交际”。
1.活化课本,培养学生对交际活动的兴趣
课本是统编的,但是由于地方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活化性的教学思维把课本内容激活起来,活化为活生生的交际现实。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课本及其中的主要语言结构。通过多媒体学习自然的语音语调,并让学生自己互相对话,朗读,演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个英语教师应该时刻课堂内的气氛,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体会到客服困难后的成长,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型式搬上课堂,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把课堂变为学生英语交际的舞台,使枯燥无味的英语课上得生动有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实物,简笔画,动作,图片等直观手段,经常运用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媒体,精心设计教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的积极性。初中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好奇与憧憬。教师用Classroom English进行教学,就能激发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Classbegins!Good afterroon,class,open your books.turn topage98.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are your eady? W ho tries? Read aRem e.That'Sall for today,Class is over.Goodbye,Class.等。虽然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但教师不能说汉语来迁就学生,可以借助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把学生引入学习的环境中。在回答问题的时答对了,教师可以边点头边说:“Yes”;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边边摇头边说:“No”。学生会从教师的动作、语气、面部表情中看出意图,了解意思。
3.开设“英语角”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外语教学应该制造许多的场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已学到的英语知识。为了将不同场合的交际英语联系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运用他们学到的英语知识,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可以下学校开办一个“英语角”,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延续,同时为学生建造一个用英语交际的“实战基地”。
总的来说,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之路仍任重道远,若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需要集合老师、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力量,探索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断在改良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唯有基于当下。汲取经验,培养初中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工作才能面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白丽娟.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研新报(教育科研).2009(7)
[2]庄平.打好入门基础,提高交际能力[J].临浙师专家报.1996(4)
[3]张艳.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9)
作者简介:华茵(1982—),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课堂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