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基本普及九年级义务教育之后,基础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了。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仅是满足孩子有上学的地方这样基本要求,而是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人、培养成材。另一方面,由于受每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为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在教育实现了基本的办学条件以后,如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心里学;定型心理;厌弃心理
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始终发生着隐性的心与心的碰撞,在对待“双差生”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心理健康的偏差,既给教育工作者造成主观上的困难,也会使“双差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增加工作难度。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待“双差生”常见的心理健康偏差大致有这样几种。
一、偏激型心理
“双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的教师往往以偏概全,就某个人的某方面的缺点来否定整个人。对“双差生”的优点视而不见,班级出现问题时总以为是“双差生”所为而盲目批评,造成师生间的对立,也有损于教师的威信。鉴于此,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能从细微处着手,善于发掘“双差生”的“闪光点”,并在内心真诚的认可它,做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给予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其不断进步,达到全面发展。
二、定型心理
有的教师在教育“双差生”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总想通过几次谈心,家访就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然而学生年龄小,思想波动大,易出现反复。当学生出现反复时,某些教师就指责讽刺,甚至轻易下“孺子不可教也”的结论,这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实事求是的去评价学生,以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有报告指出:一个情绪不稳,不能有效自制的教师就不该让他留在学校里面。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
三、厌弃心理
基于目前的教育体制,许多教师对“双差生”抱有厌弃心理,认为他们是“拉分生”,是班级学风评比、考试平均分和升学率的包袱。这种厌弃心理表现在对“双差生”的教育上则是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不理不采,以及想方设法使“双差生”转学或退学,其结果是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学生也因为遭到“厌弃”而自暴自弃。背弃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目的。有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双差生”都有变好的愿望,他们更需要教师用“爱”的情感去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和树立自信心。如某校初一年级学生过去对历史课十分讨厌,可是现在对历史课突然变得喜欢起来。原因何在?因为历史课换了一位善解人意,胸怀宽广、处理豁达的年经女老师,她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是一个优秀运动员。课下,她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她非常注意自己和孩子情感上的交流,常以自己的欢快、机智和风趣博得孩子们的信任,使得自己真正的融入到学生当中。课上,该教师精通业务又学识丰富,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为此她很快赢得了学生对她的好感和兴趣。学生很容易把这种兴趣通过情感的迁移很快就转变成对历史课的兴趣,许多双差生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历史,一定要像那位女老师那样做一个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心很丰富的人,在这过程中老师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的健康心理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自我成长。因此,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爱奉献给“双差生”,使他们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要有效地转化“双差生”,教师首先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心理健康的偏差。只有拥有健康心理品质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以获得素质教育的健全发展。
作者简介:杨通照,巴马县第二初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