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状态反射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可以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以及动力定型效率。本文通过观察、实验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状态反射在铅球以及中长跑教学中的效果,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状态反射;田径项目;教学;训练
一、状态反射概述
所谓状态反射,就是在改变头部姿势时,带动四肢肌肉张力的反射性的调整的一种反射。根据相关研究结果,人体状态反射的基本规律是:在头部向后仰时,会增加上下肢以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从而使四肢及背部保持伸直或挺直的状态;在头部向前倾时,会减弱上下肢以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进而导致四肢出现弯曲状态;在头部扭转或者侧倾时,会增强同一侧的上下肢伸肌的紧张性,减弱异侧上下肢的紧张性。
状态反射的产生机理是:改变头部的正常状态,会对颈肌本体感受器以及目录感受器造成一定的刺激,该刺激会传导带延髓,延髓支配四肢以及躯干肌肉,从而导致各个部位肌肉紧张程度的改变,身体的姿势也就会相应的出现改变。
状态反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借助状态反射,有助于带动人体向头部转动的方向移动;另一方面,身体的重心不会超出支撑面,有助于维持身体平衡状态。
二、田径项目教学和训练中的状态反射研究
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对状态反射的有效合理运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此主要采取观察法、实验法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统计法对田径项目教学以及训练中的状态发射进行研究。
1.研究方法
首先,观察法,即观察学生在进行推铅球练习中最后用力阶段头部的状态以及在一千米跑后头部状态,并详细的记录各个阶段的训练成绩。
其次,实验法。笔者曾随机抽取八十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四课时的推铅球以及中长跑教学。其中,对于实验组学生,在推铅球教学中,针对最后用力动作通过语言提示以及辅助训练等手段贯彻状态反射,除此之外不进行其他动作教学;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语言提示的途径贯彻状态反射规律,除此之外不教授其他技术动作。对照组学生不进行状态反射的提示和要求。
最后,文献资料分析法。分析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可以提高相关研究的可信度,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相关成绩进行测试,采取常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对实验所得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教学和训练中实施状态反射的实验组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未实行状态反射的对照组的学生成绩。对照组学生成绩分布正常,取得正常的教学结果;而实验组学生的成绩与分布规律相偏离,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两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验,可以证实状态反射在田径项目教学和训练中的效果显著。
3.原因分析
铅球教学实验效果分析。影响铅球成绩的决定性因素是推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在基本不可能改变出手初速度的情况下,提高初速度利用率以及对出手角度、高度的合理改变就成为发掘学生推铅球潜力的关键。分析推铅球的动作,可以看出最后用力动作与滑步动作的有效结合以及确保最后用力动作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是关键,此外,确保最后用力动作的延续性,并保持平衡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对推铅球产生重要影响的各个因素都与状态反射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头部侧倾、扭转等动作的指导,可以极大的提高维持平衡的能力。
中长跑教学分析。中长跑的成绩受到耐力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技术动作。按照现代中长跑技术的要求,运动员不但要跑的合理,还要省力,也就是说,在保持跑的速度的前提下,要尽可能的控制对体能的消耗,进而取得好成绩。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跑到后面时头部明显后仰,导致出现呼吸急促、动作不协调以及身体重心起伏大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但消耗了大量能量,还会感觉呼吸困难,影响成绩。通过对学生进行动作指导,使其在后半程保持头部稍微前倾的状态,基本纠正了上述比较常见的错误动作,从而在保持步子频率以及原有节奏的前提下,达到了节省身体能量的目的。近些年来在高频跑法中的中跑技术中,无论是运动员自身还是教练,都会强调中跑中保持身体上部的前倾状态,并且使头部呈自然放松的状态,从而使呼吸自然,并有效节约体能。
三、结语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推铅球以及中长跑教学和训练中通过改变头部位置,借助状态反射机理及规律,可以纠正原有错误动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实现运动成绩的显著提升。对于学生而言,不但可以掌握正确的技术以及相关生理规律,还将理论有效的运用于实践中,激发了参与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百明,李强.体育知识通.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黄程(1982—),男,湖北武汉人,本科,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