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文人受时代的影响较大,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表现出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色。“竹林七贤”是这一时代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放任不羁,任性妄为,虽不排除他们自身性格的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魏晋政权更替、社会思想自由开放的结果。如此复杂的社会造就了“竹林七贤”,可以说,没有魏晋的特定局面,就没有“竹林七贤”的出现。
[关键词]竹林七贤;放任不羁;任性妄为;高平陵政变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有两篇课文《滕王阁序》和《自我》。《滕王阁序》中有此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提到了魏晋时期颇具影响的文人——阮籍;《自我》一文中亦说起刘伶。由此引发了我对竹林七贤处世与其人生态度的深层思考。
他们的放任不羁,任性妄为,虽不排除他们自身性格的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魏晋政权更替、社会思想自由开放的结果。如此复杂的社会造就了“竹林七贤”,可以说,没有魏晋的特定局面,就没有“竹林七贤”的出现。
一、“竹林七贤”的形成
“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和刘伶的合称。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的动荡促成了文坛的兴盛,“竹林七贤”便是继建安七子之后,兴起的颇具影响的文人群体。在这样一个政权更替的复杂政治背景下,有些文人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行为旷放,纵酒畅饮,“竹林七贤”便是此中人。
七贤作为一个文人群体,他们的名士风度和隐逸思想,对魏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如此,竹林风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盛唐精神就是魏晋风度的沿袭。
二、由“七贤”对特定政治背景的不同反应看他们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
面对不断强大的司马氏,竹林七贤的态度各不相同。七人仕隐不一,阮籍、嵇康为旷达派,二人皆选择了对抗司马氏,嵇康的反抗较为激越;阮咸、刘伶、向秀为狂放派,对司马氏没有过多的憎恶感,一味任心行事;山涛、王戎为功利派,他们坠心仕途,附和司马氏。
1.遁避世事的阮籍
阮籍遁避世事,“或出或处,与时升降;或默或语,与世推移。”司马氏与曹氏两大集团的政治斗争不断加剧,一旦卷入,便会成为无谓的牺牲品。阮籍看清了这点,正始三年(242年),太尉蒋济想辟招他做自己的属官,他以种种借口推托,最后被迫受任,但不久后还是托病辞归。之后的尚书郎一职,以及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辅政,召阮籍为参军,他都称病推辞,
正始十年的“高平陵政变”,对阮籍是个不小的打击。之前的他只为隐世,然而血的现实刺激了他,使他变得“慎世”,他开始与世事保持一种“若即若离,即离并用、即中有离、离中有即、离多于即、虚与周旋”的状态。此后十几年中,阮籍先后任大将军司马懿从事中郎、大将军司马师从事中郎、散骑常侍、东平相、步兵校尉等职。虽然官职较多,却并不真正任仕,仅仅挂个虚名,依然任性而为。为避免祸从口出,阮籍渐而变得“口不臧否人物”,在人前只谈论玄妙的道理,不涉及人物的好坏。他的谨慎在魏晋之际是出了名的,嵇康对他尤为佩服,“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
2.仕途显达的山涛
七贤人物中山涛虽出仕较晚,却具敏锐的洞察力,能预先感知政局的变动。他曾与石鉴共宿客店,夜里突然起来踢石鉴,问他对司马懿卧病不朝的看法,并劝说石鉴“无事马蹄间”,山涛已经从司马懿的卧床不起感觉到其夺权的野心。果然,此后不到两年,“高平陵政变”发生,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展开争权战并愈演愈烈。山涛于是隐于山阳,不交世务,与其他六人共为竹林之游,谈玄论道,“著忘言之契”。
山涛仕途显达,步步高升,任吏部尚书十余年,主管朝廷官吏的选拔,最后被拜为司徒,位列三公,可谓显赫一时。山涛的积极入仕之心,及他与司马氏的特殊关系,构筑了他的仕途之路。
3.不愿受缚的其余四贤
魏晋之交的特定政治背景对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影响不及前三人,尤其刘、阮、王三人,只是不愿受世俗约束而唯心行事。倒是向秀因与嵇康交好,七贤解体后,陪其在山阳打铁,直至嵇康被杀,向秀被迫赴洛阳应举。司马昭为使他难堪,问他“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向秀不得已回答“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应举归来的向秀,“怀旧空吟闻笛赋”,作《思旧赋》表述自己对嵇康的思念和心中的哀思。然而迫于残酷的现实和高压政策,只作了简短的概述便结束了文章。应举之后,向秀为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终是“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
“竹林七贤”的相聚是偶然也是必然,假如相聚的不是他们七个人,也会是其他具有此类特质的文人;而必然则是时代精神的要求,如此之纷争时代,必然会出现一批时代文人。七贤的解体,嵇康的永不妥协,六人的出仕与入仕,也同样是竹林风度与时代精神影响的结果。促使七人走到一起的客观原因,是当时政治与思想文化方面特定的社会现实。正是这一社会大背景造就了“竹林七贤”,并使之成为魏晋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嵇叔良,《魏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东平相阮嗣宗碑》,选自陈延嘉、王同策、左振坤校点,《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四册第518页。
[2]田文棠,《阮籍评传——慷慨任气的一生》,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39页。
作者简介:赵莹凤,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