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长河中,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造出摄人心魂的诗词文化,仅“弄”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就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以“弄”字入诗,代不乏人,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积淀了丰富的思想意蕴,承载着复杂多变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弄;炼字;意境;情感;表达效果
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练,所以古人作诗填词非常讲究炼字,看中“一字传神”。有的字非常平常,可是用在那个句子中却平添了一抹亮色,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美感,例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敲定,便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典范。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慨叹;诗圣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贾岛“推敲”的典故,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因此“炼字”也就成了高考古诗鉴赏中几乎年年都出现的题型,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炼字艺术进行赏析,首先要通过某个词语的理解、把握意象和意境、最终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古诗词中“弄”字的妙用是我们在高考古诗鉴赏复习中经常遇到的,所以有必要对“弄”的表达效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可借此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弄”字较为常见的意思有下列几项:把玩;玩耍、游戏;嘲弄、戏弄;乐曲,演奏。如果单单是看这几个义项,这个“弄”字似乎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字经过古代的一些诗人词人的点化后却能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古诗词中“弄”字的表达效果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展示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诗中的女主人公,从小就与如今的郎君比邻而居,当她还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头发刚刚能够在前额留出漂亮的刘海,热衷在家门口摆弄花花草草的时候,邻居的小男孩就一天到晚跨着一根用竹竿做成的马,围小姑娘坐着的小板凳,没完没了地绕来绕去地玩耍,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尤其是其中的一“弄”字为读者塑造了一对少年儿童两小无猜,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采莲子》)“小姑”在溢满清香的十里荷塘里划船采莲。亭亭的荷叶,清清的水波荡开了少女的心扉。她不禁赤脚戏起水来,到了兴头上,“弄”湿了船头。一个“弄”字使这个天真浪漫、无拘无束、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二、化静为动,以静写动,使诗词具有直接描写静态事物所无法比拟的好处,它使美的事物有了无限延伸的特质,给人留下广阔想象的空间。
被美誉为“张三影”的宋代词人张先在《天仙子》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描写,其中的“弄”字写得极为精巧娴熟,描绘出了在明月的映照和云的衬托下,花儿娇态毕现、风姿绰约的媚态。云和月下的花本是以静止状态存在的,但词人经过妙笔的升华,静态的景物便成为动态的景致了,词人为我们创造出了很高的美学境界。近代美学先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又进一步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秦观《如梦令·春景》中“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中的“花”和“影”都是静态的景物,尤其是在前面几句静谧的环境烘托下更显得“静”了,但是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不但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更重要的是在寓动于静之中,点铁成金般地加进了在微风轻拂下一枝花影乱颤的那种无限惆怅的感情。以上两首词都著一“弄”字,将云、月、花、风四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三、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通过拟人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即当成人来写,它追求一种对读者强烈的印象感,情感的冲击力,动人的情趣美。秦观的《江城子》中写道:“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之意与婀娜多姿、纤柔的杨柳相协调,“弄”字则有故作撩拨、招惹之意。这一句表面上看是在纯粹写景,实则却是富含深意的,因为柳在宋人词笔下频频出现,总伴随着时光易去、人生迁逝的沉重嗟叹,词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的感慨。“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中的一“弄”字,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犹如一个多情的少女在招惹多情善感的词人以至于词人“动离忧,泪难收”。 赵令畤的《浣溪沙》:“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这三句构成了描摹春景的和谐、完美的画面。第一句是从视觉上描摹春天:春水初涨,百花怒放。第二句则从嗅觉和听觉上描摹春天:百花飘香,黄鹂高歌。第三句更从触觉上体察到春天:东风就像多情少女的那双纤细、温柔、轻软的手在抚弄、摩挲着帘帏。著一“弄”字不仅让读者体会到了春天特有的身姿、气息,更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柔情,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使读者触发对春天的向往与回忆。杜牧《长安杂题长句》:“晴云似絮惹低空,紫陌微微弄袖风。”中的“弄袖风”也就是春风弄袖,多情的春风在抚弄行人的衣袖。一“弄”字和上句的“惹”字用得极妙,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风、云以性灵,使全句顿生光彩,夺人眼目。杜牧的这句与赵令畤的“东风轻软弄帘帏”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南宋严仁的《醉桃源·春景》中的“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也是如此。成双成对的小鸳鸯在湖上自由自在的嬉戏,一会儿在百花丛中嬉弄花瓣,一会儿有用小巧的嘴咬弄低垂的嫩柳。“弄”和“噆”字就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美。
四、渲染烘托一种清冷、凄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孤寂、忧伤的情怀。
苏轼那首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中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微醺薄醉,举目四顾,孤零旷寂,对着冷月清辉,只能与自己相随的身影共舞,影随人动,意绪翩翩,朦胧之中仿佛到了雕栏玉砌的琼宫玉殿里,内心却是愈舞愈沉,一种无奈的愁绪从心底油然而生。读者可以通过“弄”字管窥到词人的迷惘和孤独,感受词人内心深处郁结已久的惆怅。欧阳修的《晚泊岳阳》也有:“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作者在被贬夷陵途中傍晚时分泊船于岳阳,苍茫大江之上,诗人久久难以入眠,到夜深时分,周边更加岑寂,而中天明月也似乎有意播撒清辉,照彻江面,也照彻诗人的心扉。“弄清辉”渲染的空旷、凄迷之境渗透着诗人,孤零漂泊,惆怅迷茫的愁绪。又如李清照的《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远处云出云归,时光亦随之荏苒而逝,不觉晚景催逼。夜来更兼细风吹雨,轻阴漠漠,眼前一片迷蒙之景,梨花在风雨中飘摇,女词人看到此情此景幽思难禁。其中“催”、“弄”两字琢炼得尤为精妙。“弄”既指风雨之弄轻阴,风雨戏云,阴云飘卷,还指此时、此境中,词人乍喜还愁的情感波动,表现了女主人孑然独处的凄寂心境。和李清照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秦观在《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中写到的那句:“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这句中的“破暖轻风,弄晴微雨”和上例中的“细风吹雨弄轻阴”如出一辙。词中写的是正与恋人分别的女子身穿春衣,站在阁楼上,卷起朱帘,出神地凝望着远去的情郎。“弄晴微雨”表面上是写春天里和煦春风带来的欲无还有的阵阵微雨好像在逗弄着晴天,表面上是写景暗中却缀入了女子的情感,在烟雨迷蒙,似晴非晴的环境中,女子的心情也似这时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在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眼前的这片凄迷之景,观景人则更增惆怅,不言愁而愁自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五、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清新自然的优美意境,烘托出作者恬淡、欢快、愉悦的情愫。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在《眼儿媚》中写道“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这两句描绘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清风拂面,送来百花芳香的美景。对此良辰美景,女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尤其是“弄轻柔”的“弄”字用得贴切、绝妙,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幅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的画面,多么形象、生动、鲜明啊!与秦观《江城子》中的那句“西城杨柳弄春柔”以及宋代的慕容岩卿妻《浣溪沙·满目江山忆旧游》中的那句“满目江山忆旧游,汀洲花草弄春柔”何其相似!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的唐代诗人张旭有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山中留客》)从诗题可以看出是山中留客,而不是家中留客,因而留的目的当然是欣赏山中的景色,那么诗人是怎么来劝客人留下欣赏山中的美景的呢?第一句就从正面描写山景,作者没有具体描绘山中的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着眼,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生气勃勃,光彩焕发,争奇斗妍,严冬的萧索已消失殆尽,诗人从这样一个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让人充满遐想的意境。著一“弄”字,便赋予春山中万物以和谐活跃、生机勃勃的情态和意趣。令人浮想联翩:那颜色应该是新枝绿叶的青翠吧;那芳香应该是漫山的山花散发出来的吧;那歌声应该是树林深处的百鸟在唱歌吧;那泠泠作响的泉水声应该是山中到处有山涧的身影吧……这一切都是通过这个“弄”来表达的,真是言简意丰、匠心独具!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绝句《牧童》中有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两句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在夕阳的余晖下,举目四望,眼前是一片广阔的原野,野草在晚风的吹拂下瑟瑟发抖,随之而来的是晚归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随风飘扬,时断时续。“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的“弄”字,更显示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让人不禁联想到晚归牧童经过一天劳作后轻松、悠然、闲适的心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一个个字,是诗人在长期的吟咏探索中,从大量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到的,耗费了诗人大量的心血,正如卢延让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在多年实践中,诗人代代传唱,赋予了“弄”字以神妙的含义和韵味,这些神韵妙处,都需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过程中仔细品味,加以把握。阅读古典诗词,通过细析关键字,往往能深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3页,第191页。
[2]周汝昌、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2004年12月版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滕小伟(1985—),男,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胡海鸥(1983—),男,湖南宁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