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教学效果的语言环境、教育、学生、文化差异等因素入手,提出了通过语言环境、课程与教学、学生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改善,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教学效果
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汉语的学习更是当务之急。笔者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对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以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从整体观、系统论的角度对于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课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
1.语言环境
第一,校外语言环境汉语是国语,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生活、未来职业生活中的通用语言。校外应用汉语的情境非常多,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也是练习汉语口语的重要情境。但是,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校外语言环境的利用并不充分。如,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结伴学习、购物等,一般推举一个汉语说得好一点的同学和别人交流,而其他人没有得到汉语口语锻炼的机会。
第二,学校语言环境
(1)班级语言环境
新疆的各大学里,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一些学校把专业班分为民族班和汉族班,授课语言是汉语。同时,由于生源地不同,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低于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班内部,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提高比较困难,一方面,他们在同辈团体内部可能是最好的,进步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同学之间交流用语多为母语,使用汉语的频率反而比上大学以前少。
(2)宿舍语言环境
宿舍学生的民族成分是影响该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关键要素。在一些学校里,宿舍分配与班级安排原则是一致的,即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分别编班编宿舍,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日常应用汉语口语的机会相对越来越少。
2.教育因素
第一,课程与教学汉语口语课程是以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应学科的性质,教学方法陈旧等一些问题。
第二,师资和班额“量”的不协调
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课考验着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是否通晓少数民族和汉族语言,是否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否掌握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有着科学的口语教学理念,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教学效果。有些学校管理者认为,只要是汉族教师就能教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课,无需考虑专业背景,此外,一些学校也存在师资紧张的情况,因此,非汉语言专业的教师承担汉语课教学工作,六七十人一起上汉语口语课的情形也时有出现。
3.学生因素
第一,对汉语口语学习意义的认知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一种观点:汉语口语的学习材料很简单,都能看懂,用不着学。但,客观看来,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口语发音不标准。发音不标准,不仅易产生歧义,同时,也会影响说话者的信心。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认识到汉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才可能说出标准、流利的汉语普通话。
第二,学习兴趣调查显示,由于中小学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师资汉语水平的问题,一些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汉语基础很差,也对汉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一部分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强迫自己学习,学习着也痛苦着,学习效果不好。
第三,自信心自信心是建立在对成功的体验基础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汉语水平差异很大,有的来自新疆南疆的学生刚开始不适应汉族老师用汉语授课的状况,听不懂汉语,更不敢表达。调查中一个典型的表述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胆量把自己所学的汉语用在实际生活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本来自己会说的,只因为害怕说错别人嘲笑自己,就会不说,这样的次数多了,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说了。”
第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是伴随人的认知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汉语遇到困难时,易产生情绪低落,是否具有积极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技巧和方法,也是影响汉语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第五,意志努力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克服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和畏难情绪等困难时,需要学生的意志努力,不可忽略的,也需要找准意志努力的方向及运用恰当的方法。
4.文化差异
调查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为载体的知识死记硬背,不理解其意义,但会逐字背下来。虽然很刻苦,但是学习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例如,汉语的“狗”常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走狗”;哈萨克中的“jit”(狗),常含褒义,因为在草原上,几乎家家都有狗,狗可以看家,守护畜群,帮助狩猎。所以,哈萨克族大学生对这些汉语词汇或俗语很难理解,只好死记硬背。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策略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水平不仅需要教学层面上的改革和发展,更需要与教育相关的各因素的整体、系统的协调作用。
1.语言环境的改善
从语言环境来看,学校语言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空间。
第一,改善班级与宿舍环境在经历一年的大学预科汉语学习之后,汉语水平达到标准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编班编宿舍,而不是在专业内部根据族别编班编宿舍。在这样安排之后,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如,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可能会引起一些人际关系的紧张,但是,另一方面,文化的碰撞、冲突可以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文化的浸润中,对于汉语为载体的文化内容的理解自然加深,同时,与自身母语文化、个人经验建立起联系,从而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困难,汉语口语的语音面貌也会改善。
第二,构建多元文化校园新疆高校生源来自于新疆各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校园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大学里各民族大学生的交往并没有走出各民族同辈团体交往的"小圈子",异民族交往的频率不高,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尚需深入。多元文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学校的管理制度为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开放交往的保障,比如,允许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需要各民族学生突破本民族内部交往的习惯性,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共同融入多元文化共生、共发展的校园生活中。
2.课程与教学的改善
第一,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口语》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少数民族学生能流利地运用汉语口语与人交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明确了这一目标,才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紧紧围绕这一核心。
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需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看,目前,有的学校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是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所编写的,所以,其文字背后的文化易于被外国人所理解,而未必易于被少数民族学生所理解。所以,教材的编制或选择时,应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收录部分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相关的日常对话,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
第三,教学方法需依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而灵活运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地的开放程度,日常使用汉语的环境以及中小学阶段汉语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汉语口语的不同程度,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而非以绝对的、统一的要求约束学生。
第四,课外自我训练为主,课堂教学为辅与课外
大学生的学习一般由课堂理论学习、课外社会实践等构成。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口语学习而言,更是如此。《汉语口语》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开口说汉语既是学习,也是学生在汉语语境中学习、生活中所必须的日常行为。因此,汉语口语的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辅,课外自我训练、社会实践为主;课堂教学起引导作用,课外自我训练起巩固加强作用。
第五,汉语口语学习和训练方法的指导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出现的刻苦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汉语口语的学习和训练方法的指导应纳入到《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及时指导,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通过运用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效。
3.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善
第一,建立合理的认知对于汉语口语的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需建立合理的认知。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汉语是国语,学好汉语,可以畅通无碍的与人交流,同时,学习汉语为载体的各种先进的、现代的知识,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另一方面,学习汉语口语的重要性不亚于学习汉语词汇、阅读、写作等。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能看懂一些汉语文章,但是,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则遇到一些障碍,心中所想用汉语表达不出来,非常苦恼。虽然,汉语口语的语言材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能做到用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字正腔圆的发音,能用恰当的汉语词汇和俗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只有对汉语口语学习有合理的、清晰的认识,才能真正地重视汉语口语的学习和训练。
第二,培养兴趣,积极学习培养对汉语口语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兴趣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会自觉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汉语口语,比如,在商店、银行、超市、马路上,都能听到汉语对话;会主动地结交汉族朋友;会积极地参加汉语演讲比赛等。所以,培养对汉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效能。
第三,树立信心,保持积极情绪在汉语口语的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树立信心和保持积极情绪非常重要。通过不断努力,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同时,通过学习,掌握情绪调整的方法和技巧,在情绪低落时采取正面积极的干预措施帮助自己恢复信心,缓解压力,都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四,刻苦训练汉语口语学习中除了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理解和表达困难之外,另一个难点就是语音面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口语语音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的四个基本声调分不清楚,除了学习这四个基本声调的口腔发音位置之外,更重要是通过口腔肌肉的锻炼来适应非母语的发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朗读,不断地听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当耳朵能听准汉语的声调,口腔能发出正确的声调,语音面貌才能发生根本的改变。
综上,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口语课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的协调,需要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自我训练。
参考文献:
[1]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2]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腾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侯瑞华(1980—),女,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