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64

  

英汉政治演说中的预设触发语对比研究

◇ 吴兴东 李小进

  [摘要]本文在追溯预设理论渊源,对预设触发语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政治演说中的预设触发语从词汇、句法及语音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种语言中预设触发语的异同,从而提高英汉话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促进国际政治交流。
  [关键词]预设触发语;政治演说;英汉对比
  
  “预设”(presupposition)最初由弗雷格(Frege)作为哲学话题提出,随后罗素(Rusell) 、斯特劳森(Strawson)、斯托内克尔(R.Stalnaker)和凯南等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80年代,在语言学中Fillmore, Fauconnier 和Lakoff等学者已经把预设融入到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构架。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黄华新,姜望琪,蓝纯,徐盛桓等前辈也对预设进行了深入研究。预设理论逐渐成为了逻辑学、语言学、语言逻辑学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预设”理论渊源
  “预设”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在其《论涵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1892)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论断和论断中所含有的名称分别具有含义和所指。一个论断预设它所包含的名称有所指,如果这个名称没有所指,那么这个论断就没有所指,即没有真假值[1]。在弗雷格提出这一理念后,1905年,英国的罗素(Rusell)在其论文《论指谓》一文中提出了与上述弗雷格的预设理论不一致的观点,他认为指谓短语本身没有意义,具有意义的是包含指谓短语的命题[2]。
  20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发展了弗雷格的思想,认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包括否定式)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以表现为另一个语句;没有所指的语句没有真假值。在其《论指称》一文中,他将预设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从日常语言的角度指出罗素的“指称理论”没有区分句子和句子的使用[3]。弗雷格、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以真值为基础,所以他们探讨的预设又叫语义预设、逻辑预设。
  随后斯托内克尔(R.Stalnaker)在1970年提出“语用预设”的概念,他认为,预设是接受某一事物为真的命题态度,他将预设定义为:一个说话者在谈话中的某一给定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或她)的语言行为中,他(或她)倾向于这样行动:好像他(或她)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或她)假定了他(或她)及其听众一样认为P当然真[4]。
  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明确了前提是说话人的前提这一看法,可见预设体现的是说话人的命题态度,体现说话人意图。从本质上来说,预设是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预先假定自然为真的一个命题,是在说话人看来交际双方已经或即将共同接受的背景信息。
  二、预设触发语
  随着预设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预设与句子中特定词语或句子结构相关联;即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结构可以标明预设,这样的词语或表层结构形式就是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5]。国内外学者对预设触发语进行了大量研究。
  Karttunen曾收集了31种预设的语言表达形式,Levinson在前人的基础上列出了预设触发语的13个类型:确指描述语、叙实谓词、蕴涵动词、改变状态动词、反复词语、判断动词、时间从句、分裂句、隐性分裂句、比较和对照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反事实条件句和疑问句。
  国内学者何自然把预设触发语分为三大类,即动词类(含蓄动词、叙实动词、状态变化动词、评价动词),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短语和从句[6]。
  三、词汇语义层面触发语对比
  1. 确定性描述词,预设所指事物存在,如a,this,that,all 和其他一些专有名词等。
  例1:It’s an great honor to welcome you to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奥巴马在美中战略和经济对话上演讲)
  例2:本轮对话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中美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的重要时刻举行的。(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
  2.各类动词
  (1)叙实动词,预设宾语小句表述的是事实,如know, regret, realize;等
  例3:We must realize that human nature is about the most constant 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that the essentials of human relationship do not change.(C.Coolidge,1925)
  预设“human nature is about the most constant thing”。
  例4: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
  预设“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含义动词,如forget, manage, avoid等,以动词所具有的某种暗含意义作为预设信息,如forget预设“该做某事(而实际未做)”,“赔偿”预设一方行为使另一方受到了损失;
   例5:We want no wars of conquest; we must avoid the temptation of territorial aggression.(W.Mckinley,1897)预设We are expected not to be attracted by the temptation of territorial aggression.
   例6 加强统筹协调,消除争端冲突产生的根源。(温家宝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由“消除”可知原先存在不好的东西。
  (3)状态变化动词,如stop预设某动作曾处于进行状态中,状态变化动词还有start,begin,continue,finish,leave等;
  例7:Clearly America must continue to lead the world we did so much to make.( B.Clinton,1993)预设American has been the lead of the world at the time of the utterance.
  例8: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
  预设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4)评判动词,预设宾语小句表述的是事实,如accuse,charge,criticize等;
  例9:我们非常赞赏希腊政府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本国债务危机所作的努力,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措施。(温家宝在希腊议会的演讲)
  预设希腊政府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本国债务危机作出努力。
  由以上例子看出,此类动词触发语汉英政治演说中基本存在对等,亦因演说文体不同而有所侧重。然而与英语有所差异的是,汉语的动词类型更复杂,如某些特定的后缀成分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如在汉语中还存在“X(adj, v)-起来”和“X(dynamic adjective)-了”的状态改变触发语,如“胖起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富强起来”等等 。
  3.重复意义词:重复动词,预设某动作、事件、状态曾经存在过,如repeat,restore,return等;其他反复限定性词:如second,either,only, again等。
  汉英语言中都大量存在这类触发语,但其在两种语言中的用法及分类有很大差异。因为汉语动词的重复义不是通过词缀,而是用重复义副词“又、再、重新”等表示的,所以汉语没有rework,retell,restate之类的表示重复义的动词触发语。示例如下:
  例10:For the trust reposed in me I will returned the courage and the devotion that befit the time.I can do no less.(F.D.Roosevelt,1933)
  预设I have the courage and devotion before.
  例11:这些政策不但要继续下去,过去搞得不够的还要搞得更大胆一些,而且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邓小平《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预设过去有些政策已经搞得大胆。
  词汇语义层面的触发语在汉英中类型与功能大体存在对等,这是由语言的共性和演说文体特定目的所决定的。这类触发语在政治演说中总体具有简练语言、突显信息焦点、强调预设信息的功能。但由于英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母体,词汇的构成,内涵存在差异,预设触发语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四、句法层面的预设触发语对比
  句法层面的预设触发语主要涉及:
   1.时间状语从句(Temporal clauses),如when,after,as,before,during, while, since引导的从句预设本小句表述的是事实;如例(12):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Obama’s victory speech)预设there is a depression.
  2.比较和对比结构(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
  3.非限制性关系分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s);
  4.分裂句(Cleft sentences);英语中的分裂结构是典型的强调格式,且能触发一个预设,如“It is John who called Mary yesterday”以“someone called Mary yesterday”为预设。
  5.非真实性条件从句(counter factual conditions);
  6.疑问句(Questions).
  上述句型除非限制性关系分句是英语特有的,其他几类在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对等形式,但在语法表征上存在某些差异。表现示例如下:
  (1) 英语中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引导词 往往可作为触发语,如“But our greatest strength is the power of our ideas, which are still new in many lands[9]”预设The power of our idea are still new in many lands”.这句话可用汉语表述为:“但我们最伟大的力量是我们思想的威力,这些思想在许多国家仍处在萌芽状态”有同样的预设,但触发语类型发生了改变。
  (2) 两种语言中时间概念在语法层面预设触发语不同,英语中除了时间状语从句表述外还可以借助不同时态预设事实,而汉语往往借助于词汇表示时间,如“着,了,过”分别表示现在进行时,完成时和过去时。
  例13:中美同各方一道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等挑战发挥了积极作用。(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预设中美过去共同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现在产生影响。
  (3)汉英中都存在强调句型,但在英语句型:it + is(was)+ adj +(of someone)to do中“it”作为形式主语,关于真正主语的信息会在句中有所预设。汉语中强调句型与之存在差异。
  例14:It is foolish of some people to be constantly thinking of betraying the country.预设Some people are constantly thinking of betraying the country.
  句法层面的预设触发语帮助实现演说语言多样化且连贯的要求,通过使用隐含的强调句和句法方法,预设为强调重要的和主要的信息提供了途径。预设使得演说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传达信息,一气呵成,极具渲染力和煽动性。
  五、语音层面的预设触发语对比
  语音层面的预设触发语主要指标记,即说话人可以通过转移句子的重音来强调某一部分,所强调的内容不同,预设也不同。
  语音层面触发语具有波动性,与演说场合和演说人的意图,强调的重点密切相关。
  例15: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奥巴马就职演说)此例中的重音渲染了奥巴马在就职演说时的感情,能迅速赢得听众的共鸣。
  例16:我们要坚持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我们要发展互利双赢的合作格局。(胡景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此例中重读动作性词汇突显胡锦涛主席演说中对于中美战略关系前景的期望和信念,达成与听众的共识。
  语音层面触发语具有突显焦点信息的作用,利于听众把握说话人重点意图。
  六、结语
  通过上述汉英政治演说实例分析,我们发现预设触发语在凝练语言、话题转换、突显焦点信息、强调预设信息、衔接连贯上下文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预设触发语的种类大部分存在对等,这是由语言的共性所决定的。但这些预设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形式有异有同。这是由于英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母体,思维习惯和语言结构而造成的。总之,不同语言之间预设的比较是必要的,充分了解预设在政治演说中的跨文化表现形式有助于了解不同政治演说的目的,把握演说重点,更顺利地进行国际间交流。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S C.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娟.预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段宏立 浅说预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
  [5]季安锋.预设的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刊,2009(1).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吴兴东,(1949—),男,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话语分析、二语习得。
  李小进(1981—),女,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话语分析、二语习得。

英汉政治演说中的预设触发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