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70

[ 余珍卉 文选 ]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余珍卉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课堂上或课堂外对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语言学习。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并且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指出在二语习得课堂上适当应用母语的必要性。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母语策略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rSLA)是指人获取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个语言的过程。而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结果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母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
  一、母语和第二语言
  母语(mothertongue)是指一个人本民族的语言,也可称为本族语(nativelanguage),与外国语(foreignlanguage)相对应。而母语和本族语可统称为第一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第一语言就是母语,但也会出现第一语言并不是母语的情况。例如,在英语国家生长起来的华侨,母语是英语,但是其本族语则是汉语。第二语言(secondlanguage)是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使用。例如,在香港,英语和普通话就是香港人的第二语言。
  二、“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与“学习”(learning)之间的区别是由语言学家S.D.Krashen在其监控理论(monitortheory)中提出的(Krashen,1985)。他认为,“习得”是指在日常的交流环境中自然获得的一种语言能力;而“学习”则是指在正规的课堂和语言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习得来的知识主要用于启动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产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才能够产生;而学习来的知识只能用来监控理解和产生,避免和纠正错误;两者无接口,不可转换(non-interfacetheory)。
  三、二语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类的对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的基础上。因此其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conditioning)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RobertLado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Lado,1957)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其中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迁移(transfer)”。此假设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养成了一套母语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外语学习;当母语和目的与的形式相同或相似是,母语会促进二语习得,产生积极影响,也就是“正迁移”;当母语与目的与形式不同时,母语会对二语习得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干扰作用(interference),也就是“负迁移”。
  随着语误分析理论的发展,Selinker(1972)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建立一个依赖于母语但又不同于母语和二语的语言系统,于是便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
  四、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影响因素是多重的,下面本文主要从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母语对二语习得消极影响
  根据对比分析假设,二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习惯的干扰,会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这些错误可能出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而这些错误便是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迁移
  (1)语音方面,母语迁移现象在语音方面,尤其是因为层面上的音响最为明显。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发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汉语的发音模式为元音或辅音-元音的模式,而英语则有元音、元音-辅音、辅音-元音或辅音-元音-辅音等几个模式。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在辅音之间添加一个元音,如cook/ku:k/会被中国学生都成/ku:k?/。
  (2)词汇方面,词汇的出现往往与一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思想方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都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要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是几乎不可能的。而英汉语中就存在这许多看似对等但实际意义有差异的词汇,而且他们的搭配范围和搭配习惯都有所不同。
  首先,因为文化的差异,英语中有很多词汇在汉语中无法找到相对等的词。例如,英语词组“AmericanDream”在中文中就无法占到对等词,因为这个词组与美国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无法真正了解“生肖”的深刻含义。
  其次,许多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有着同样的含义,但其引申义却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西方婚礼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但在中国传统中,“白色”则是与丧事联系在一起。
  再次,相同含义的词可能与不同的词语搭配。例如,在中文的“打开机器”,在英文中不能使用“打开”相对应的“open”,而要使用“operate(操作)”。
  (3)句法方面,中英文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十分巨大。例如,在中文没有“时态”这一概念,而英文中则需要通过对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概念。因此,很多学生便会在时态方面出现错误。例如,中国学生会写出“Iwakeupearlythismorning.”(正确应为:Iwokeupearlythismorning.)中文中也没有限定词这一概念,因此很多学生便会在英语限定词的使用上出现一定的困难,甚至会省略英语限定词,如句“Ihavecar(应为:Ihaveacar).”这些类似的语法错误主要是由于母语在句法方面的消极影响,即负迁移导致的。
  2.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确实产生影响。但随着语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等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发现,二语习得者所谓的语言错误中,一部分为发展性偏误,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并非都是母语干扰的结果。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当语言习得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时,习得者对目标语知识的学习会更加容易,掌握的会更好。
  (1)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者在目标语的认知过程中有依赖母语思维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母语思维被运用在目目标的阅读当中。Kern(1997)对51名美国学生阅读法语文章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来发现这些学生经常运用母语的思维来理解文中的词语和概念。第二,母语思维被运用在目标语的写作当中。Lay(1982)对4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运用母语思维较多的学生的作文明显优于运用母语思维较少的学生的作文。由此可见,母语思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母语语音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与目标语之间语音系统的相似或相同点,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语音系统掌握的更好。例如,中文发音系统和英文发音系统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中文的拼音分成声母和韵母,英语的单词音标分分成辅音和元音。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汉语的韵母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而汉语拼音的声母和英语音标的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如汉语“你好”/nihao/中的开头声母/n,h/就相当于英语中相对应的辅音/n,h/,所以绝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发这些相似音素时没有太大的障碍。
  
  (3)母语词汇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如果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词汇在词性和词义上有对应性,那么语言学习者就能够借助母语来理解记忆这些对应的词汇。如中英词汇在词性上都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而在词义上,中英文也有很多相对应的词汇,如book—书,computer—电脑,等等。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借助中文知识来迅速的记住这些词汇。
  (4)母语语法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以中英文为例,两者在句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中英的简单陈述句中的基本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放置位置基本一致。如:
  中文:我喜欢春天。
  主(S)动(V)宾(O)
  英文:Ilikesummer.
  主(S)动(V)宾(O)
  通过例子可以看出,母语为中文的英语学习者在掌握类似句型时会相对容易。因此,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结构相似时,能够加快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
  五、母语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与目标语相似时,可以加快学习者在相似方面的学习进程。因此,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首先,较之二语而言,语言学习者对其母语的知识更加敏感,理解的也较为深刻。因此,在课堂上,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母语,一遍帮助学生理解二语知识。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仍坚持使用二语来进行讲解,会使得学生很迷茫,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在课堂上适当使用母语,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其次,运用相关母语知识作为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迅速准确的记忆二语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与目标语种的相似特征进行对比,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相对陌生的目标语的知识。例如,在讲解词汇“brainwave”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对应的中文词汇来进行解释,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准确度。
  其次,课堂上适当的使用母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对于目标语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阻碍。这种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阻碍可以称为“情绪过滤(theaffectivefilter)”。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从而阻碍他们获得知识的输入。而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母语,能够引导学生克服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六、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分析错误的成因来帮助学生尽量克服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负消极影响,与此同时,也要意识到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并充分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二语,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作者简介:余珍卉,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英语教学。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