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818

[ 王顺奇 文选 ]   

关于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 王顺奇

  [摘要]如何开展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有许多探讨,流派众多。但是,如何才能适应教学,适应学生,这恐怕要靠实践来检验。作者在自己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感悟出了自己的一点体会,那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好课堂的教学中心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扬弃问题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观;主题;主导;思考
  
  一、课堂的中心应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是以讲解法为主的教学法,老师把各个要点、重点、难点、知识点点点都点到,像嚼馍喂婴儿一样传授给学生,吕叔湘先生批评这种方法的流弊“第一是使学生容易养成不动脑筋,漫不经心的习惯,第二是使学生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我认为还应该添一条,那就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我认为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老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的,引导学生学的,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学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学生能理解 的教师绝不讲,学生能回答的,让他们亲口说出,学生能 读懂的,让他们去读,学生能归纳的绝不代劳,学生的理 解和答案不同时要尽量找出可以肯定的方面,给予充分 肯定。
  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讲解法,这一点,一定不要产生误区。讲解法有讲解法的优点,效率高,学生受教面大,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但缺点是不能针对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主张语文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恰当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教学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自从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目标说以来,教学目标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和学两方面,教处于主导地位,而目标教学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一篇课文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技能方面各有什么具体要求,离开教师的确定,学生是很难把握的。有无教 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了教学目标,教有依据,学有依据,教无目标,只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加大师生负担。一个英明的指挥员,出师之前总要把攻击目标向部下交待清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方能取胜。放在教学上也是这个道理。确定教学目标是唤起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目标要明确、集中,所谓明确指的是这节课准备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教师心中有数,学生也清清楚楚;所谓集中指教学目标不能分散,每一课以确定一个中心目标为宜,确定中心目标主要是出于战略需要,为了纠正面面俱到,而又面不到的缺点。教学目标应按单元在授课前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预习时参照,而不是上课时临时出现,仓促应战是没有胜利把握的,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学目标 的时间,给他们有思考问题的余地,对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只有这样学生对新学知识才能掌握牢固。光有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还不行,还要检查学生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标的,,要个别指导,才能保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大面积丰收。
  三、传统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熟读、背诵值得继承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试问现在的学生读了几遍,老师又读了几遍?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漫漫。过去私塾先生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是进入了文章的意境,体会到文章的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作吟诗也会诌”、“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传统语文教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抓住了读这个根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消化,在读中吸收。语文教学不能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但不能离了读这个根本。现在的语文教学,读课文只是老师讲课时的佐料和调剂,像做菜的胡椒粉味精。在听说读写中,听、读是接收外来信息,是汲取,是收入,说写是,输出是支出,没有收入焉能支出?语文教学呼唤返朴归真,抓住读这个根本,通过熟读,学生学的知识往往牢记在心,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据说茅盾年轻时能背诵《红楼梦》,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他们后来成为文学大师,青少年时期的熟读背诵不会不起任何作用吧!
  事实证明,任何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都不能达到熟读背诵所能获得的效果。教师备课首先自己认真读书认真体味,学生学语文更要认真读书,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字正腔圆,读得有感情,读出味道。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宁鸿彬、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教学改革家也主张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写多积累多揣摩的良好习惯,要学好语文必文观。
  
  
  作者简介:王顺奇,河南省汝州市第四初级中学优秀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于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