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为对荀子生平、学术简况的较早著录,刘向《荀子书录》的载叙本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多所增补甚至出入。虽情伪参互,但却于《史记》简明著述之外,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文献资料,于学术史上荀子地位的提高,有筚路蓝缕之功。
[关键词]荀子;《荀子书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刘向
荀子,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对其生平事迹之较完善著录,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次则见于刘向《荀子书录》。刘向作为文献学的宗师,是两汉文化史上惟一能与司马迁学术地位比肩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后世言荀卿事,悉本马迁刘向。”然而向之著录,虽本于《史记》,却又于《史记》之外别有增饰乃至出入,对后世学者的研究,许有更多的启发。本文对此略作归纳,试就于方家。
为方便讨论,先将《史记》中有关原文摘引如下: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宏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这段记述仅226字,只是简略地介绍荀子游学的地点和经历,与之相较。刘向《书录》洋洋近千言,明显要丰满细致得多。
首先,司马迁和刘向都认为荀子“年五十”始游学于齐,这一观点是一致的。尽管后世学者对于荀子始游学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这个问题至今争议未定,但司马、刘二人之记述作为荀子研究的最原始资料,其地位之重要同样都是不容僭越的。然而对于荀子始游学于齐的时间问题,二人亦不是完全没有分歧。《史记》只是说荀子50岁始来游学于齐,以及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而并没有说什么时候到的齐国,却在荀子“来游学于齐”以下,忽然夹入驺衍、驺奭、淳于髡三人的事实,看起来似乎荀卿50岁游齐,正在稷下诸先生正盛之时。刘向本此将之进一步明确化为“方齐威王、宣王之时”。是耶?非耶?对此,胡适认为刘向《书录》中的说法是错误理解了《史记》而来,驺衍、驺奭、淳于髡三人之事,乃是上文论“齐有三驺子”一节的错简。按照胡适的观点,《史记》这段文字应读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是说堪信。
其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的学说渊源并未述及,而《荀子书录》则云:“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楚有尸子、长鹭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数术術。惟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于此略作了提示,对后代学者的进一步考证,是很有启发的。清人汪中《荀卿子通论》据之得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犹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的结论,至此,算是为荀子作为儒学正统的学术渊源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位。
再次,对于荀子适楚为兰陵令一段经历,《史记》只言道:“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寥寥数语,并无波澜。而到了刘向笔下,却于中插入了一段小小波折。在“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之下,刘向云:“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这一段记述对荀子的曲折经历颇加渲染,言之凿凿,然其确信乎?汪中《荀卿子通论》谓:“按春申君请孙子,孙子答书,或去或就,曾不一言,而泛引前世劫杀死亡之事,未知其意何属。且灵王虽无道,固楚之先君也,岂宜向其臣子斥言其罪?不知何人鉴空为此”,对其可信度,持否定态度,而钱穆亦认同。那么,荀子任楚兰陵令中途曾离职“之赵”这段曲折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呢?刘向《荀子书录》后文中又说:“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此事实《史记》亦未言及),与《荀子·议兵》中“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赵孝成王前”的记载基本相符,可见,荀子确实曾“之赵” 议兵,只是并未间于仕楚为兰陵令中途而是在那之前。刘向之所以于《史记》记载之外轻采韩说此事入《书录》,可能是当成帝之日衰之世极力想为荀子正名以用其说以匡世吧。(详下文)
最后,《史记》本着史家笔法,对荀子生平事迹几乎是纯客观记载,而《荀子书录》则明显增加了许多带有主观推崇色彩的内容。最为显著当为末段:
孟子、孙卿、董先生,皆小五伯,以为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观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呜呼!使斯人卒终于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哀哉!可为零涕。其书比于记传,可以为法。谨第录。臣向昧死上言。
拳拳臣子之心,跃然纸上。情词恳切如是,令人读之无不动容。刘向之所如此,当是出于一颗忠君为国之心。向生性耿介,早年就仕于宣帝时就曾因直言谏上而多次获罪,成帝时方得为光禄大夫,奉旨校理古典文献,成帝于他,可谓有知遇之恩。以向之耿介,如何不全力荐美以匡扶王政?此其一也。此段首句虽以孟子、孙卿、董仲舒三人并列,但于其言辞间,显然更着力于推崇荀子(前文“孙卿道守礼义”至“孙卿卒不用世,老于兰陵”亦可证此),因为——孟子言“性善”,荀子讲“性恶”,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一派,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一派,比较孟子学说,荀子之学无异于一剂猛药,显然更适于为王政服务:而董仲舒虽为光武中兴之名臣巨儒,究竟武帝霸业盛势几已褪尽,其说于时不宜,而改由他所“作书美”之的荀子之学为用世之学,似乎更“易行”。此其二也。刘向和司马迁之记述文体不同。刘向不必像司马迁一样囿于史传笔法的严格束缚,可以有更多任情发挥的余地。此其三也。另外,“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这些记载俱为《史记》而外的增饰之辞,然迄今之学者,少有异议,于中国学术史上荀子地位的提高,可谓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刘向《荀子书录》对荀子生平事迹及学术地位的载叙本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多所增补甚至出入,虽情伪参互,但却于《史记》的简明著述之外,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文献资料,于学术史上荀子地位的提高,有筚路蓝缕之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76.
[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中华书局,1985.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25.
[4]王先谦.荀子集解[A].诸子集成[M].中华书局,1986.
[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杨芸(1982—),四川成都人,广州市私立华联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