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817

[ 黄欣 文选 ]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 黄欣

  [摘要]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分数和升学率等压力下,语文教师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侧重知识的讲解,导致语文的人文性下降;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可偏颇。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知识传授,及课外作业的加强语文的人文性,真正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人文性;教案设计;课堂;课外
  
  一、教案设计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加强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接受心理,根据运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了解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正确定位学生有可能达到的较高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设计讲解流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方法。教材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在写教案时,不应该简单的把教材看成是各种死的知识的简单堆积,要理清教材程序,了解认知前提,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精神,及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平衡、注重差异、因材施教。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如何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语文知识的能力,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判断。如果把教材割裂肢解,拼凑成简单的“知识点”、“训练题”、“讨论题”,这样会造成片面的认识和理解,难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课堂讲解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通过“娱目、动情、季思、励志”把思想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与必要的语文讲授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水乳交融、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提高,主体意识不断的增强。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提高,对自身身心发展的自知、自检、自主、自奋的程度也相应地提高。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以文本为桥梁的对话过程,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提倡“平等”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鼓励学生争论、讨论、议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赞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课堂提问要具有鼓励性,只有“善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问题应当设计开放式情景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猜想、归纳、论证等有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构建健康的情感世界、人格世界。
  三、阅读及作业设计的主体性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影响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可以进入中学生的视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精神富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在交谈,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可以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提倡学生的绿色阅读,坚持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阅读,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塑造美好人格,克服个体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从而触摸世间的真情,领悟人生的美好。通过建立读书交流平台引导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收益;要让孩子们将阅读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智慧和思想,使其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书中的人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推断文中的道理。通过课外阅读把握作者的心理动力和心态,看到作者对知识的整体感悟和灵活运用,以及艺术的发现和灵感的突发。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时间的多少,不能让作业占据他们的过多的休息时间,合理科学的设计作业有利于他们巩固现有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语文课程培养的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全体学生,促使中小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成长。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交往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才是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歇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险阻,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保持健康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孝华,诗意的放逐和语文的苍白[J],中学语文教学,1999(2).
  [2]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J],语文学习,2000(1).
  
  作者简介:黄欣,女,湖南涟源人,娄底六小老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构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