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诗杂论》是一部好书,朱自清先生说它“是精彩逼人之作”(《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__悼闻一多先生》之二)是十分贴切的,窃以为它的好不仅在精辟的见解、透彻的分析,还在可以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如何为学、如何写作。
[关键词]唐诗杂论;写作技巧
一、年表是如何炼成的——关于《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与《岑嘉州系年考证》
作品与作家密不可分,要读懂作品,首先要研究作家生平。《唐诗杂论》一书中有两篇生平考证类的文章,一篇是关于杜甫的,一篇是关于岑参的。
从这两篇文章中,我学到的首先是考证方法。闻先生的考证遵循的原则是从文本出发,主要依据皆在研究对象本人的诗作中,另参照旁人诗、作、各类文献,以及后代学者的考证。
最简单的是文本中直接提到了年代、事件,如《壮游》云“九龄书大字”,就可以很方便地拿来用。复杂一些的则需要思考,例如《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天宝十三载甲午(七五四)中考证到“知公本年始应封常清之辟赴北庭”。杜甫号谓“史诗”,恰是因此。
其次,我学到的是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闻先生的写作模式基本上是先标注时间(包括年号纪年、公元纪年和人物年龄),然后写清人物在这一年中的重要活动(包括官职调动、游历路径以及和人物有关的人的事情或国家大事),最后是依据,还包括存疑,将证据有条不紊地一一列出,真实可靠,清晰明了。
最重要的,我学到的是严谨治学的态度。有人觉得国学是写意的、不羁的、宽泛的,不必像解数学题那样一板一眼一丝不苟。闻先生告诉我们,国学也是马虎不得的。尤其是年谱这样的论文,需要的恰恰就是踏实的考证、仔细的推敲、不懈的探索。
二、浓缩的人生——从提纲版《陈子昂》看《孟浩然》、《贾岛》的写作历程
《孟浩然》、《贾岛》是两篇很标准的人物论文。虽然不是鸿篇巨制,也堪称浓缩的经典。那么多诗、那么多事、那么复杂的人性,我不禁疑惑它们是如何融贯在这短小的文章中被娓娓道出如醍醐灌顶的。而《陈子昂》为我提供了答案。这是一篇未完成的文章,除了开头,大部分内容还只是提纲和材料。
闻先生一定是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以至于这篇文章给我一种资料库的感觉。接着把材料归入这些类别,基本的框架就形成了。令我震撼的是闻先生精准的概括和细密的分析。从诗、传中提炼出子昂的纵横气、慕道风、孤寂感还远远不够,他还要追本溯源,给这些论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什么说陈子昂是“纵横家”?因为他符合纵横家的标准——豪家、博弋、敢谏、从军;子昂的慕道从何而来?《文林郎墓志铭》、《观荆玉篇序》等皆显示他有道教的家风;那么孤寂感又如何体现?请看《感遇诗三十八首》……。到这里,文章已经是有血有肉由浅入深了。那么问题就集中到了如何连缀上。他用的可不是生硬的“一、二、三”,而是内在线索。如在写陈子昂复杂的人格时,他列出了陈思想中的四大核心——纵横、道、儒、佛。纵横对应“飞翔的力量”,道教对应“飞翔的机会”,儒家对应“飞翔时目光注视尘世”,佛家对应“掉下来——心中还不忘飞翔的记忆”。
窃以为这样的概括是十分精辟独到的,寥寥数字可抵长篇大论。在《唐诗杂论》中,如此种种比比皆是:“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每个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也都要全部地接受贾岛”、“子昂与李、杜:陈:感慨 李:解脱 杜:愤慨”……
三、纵贯线——《唐诗要略》
很感兴趣闻一多先生的这个诗人网络,将林林总总那么多诗人网罗在一起,有条不紊地串起来,在逻辑上、思想上、情感上无懈可击的严密。具体而言,在介绍诗人时分三部分:生平,作品,集评。而且他很注意诗人的年龄,这样就可以把纵向的个人和横向的他人连接起来作比较,这张网的经纬线也就织成了。
闻先生往往有很独到的论点。如在论及初唐四杰,闻先生主张“四杰当分两派”,这在《四杰》一文中论述详尽。年龄的不同辈、性格的不同类型、友谊的不同集团、作风的不同派,自然地可以将卢、骆与王、杨分成两个派别,闻先生称之为“前二杰”与“后二杰”。反映到诗歌上,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专工五律。闻先生从二者担负的不同使命角度解释了这两派所选诗歌形式的不同。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并不是学术上的道理,而是思想上敢于打破陈规的精神。正如闻先生所言:“一定要墨守着先入为主的传统观点,只看见‘王、杨、卢、骆’之为四杰,而抹煞了一切其他的观点,就只是拘泥,冥顽,甘心上传统名词的当罢了”。
参考文献:
[1]《唐诗杂论·陈子昂》 中华书局 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173-175页
[2]《唐诗杂论·孟浩然》 中华书局 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33页
[3]《唐诗杂论·贾岛》中华书局 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40页
[4]《唐诗杂论·陈子昂》 中华书局 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170页
[5]《唐诗杂论·唐诗要略》中华书局 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187页
[5]《唐诗杂论·四杰》中华书局 2009年5月北京第一版 第27页
作者简介:郭丹曦(1989—),女,河北涞水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