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813

[ 郭建华 文选 ]   

关于考场作文审题的絮语

◇ 郭建华

  [摘要]在考场作文时,审题仍然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从审题要准确、开阔、深刻、重气等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以求引起一线教师对此的重视。
  [关键词]考场作文;审题;准确;开阔;深刻;重气
  
  近来以来,话题作文领军数年后,材料作文跟随其后受到众多命题者的青睐。这些作文样式的改变,使审题这一关键性的作文环节受到了普遍的不重视,甚至认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便算是符合写作要求,便算是合格的文章了。甚至有个别专家也撰文提出要求淡化审题,甚至呼声越来越高涨。对于审题淡化这一现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这就决定了作文既要激发考生热情,充分展现自我才能,又要杜绝考生套写与宿构,并使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表现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这就是一种两难的处境,如此看来,审题这一问题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重视的问题,不可淡化。
  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审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审题要准确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要求往往很宽泛: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致使出现这样的现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要注意的是,鱼能跃入天空吗?鸟能飞入海底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框限少,不等于说没有框限。所以,写作的第一关键,仍是审题。
  审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浅”,是为了审出显性信息;“深”,是为了审出隐性信息。显性信息比较清楚:字数、表达、标题、立意、文体都有一定的要求,隐性信息那就是要紧紧地把握话题欣赏的内涵。所谓“欣赏”,就是认真阅读材料内容,领略命题者的审美倾向。写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写出其中的趣味,写出从中的感受,写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写作的重点,这就是题目所给的隐性要求。
  文体自选,是说选择适合你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文体。落实到要写的文章中,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写什么必须是什么,记叙性的就必须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就必须是议论性的,抒情性的就必须是抒情性的,而不能写成“大杂烩”,“四不像”。
  另外,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话题要不要做标题。
  按道理说,话题作标题,本无可厚非,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给阅卷老师传达了一个很不好的信息:我没有足够的才能另拟一个标题,只好“因陋就简”了。其实这样作还失去一个机会,本来我们是可以借助这个新拟的标题来突出“自己的”文章中心的。
  2.立意不明。
  有的学生下笔之前,不知自己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提笔就写,“即兴发挥”,“发挥”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立意偏颇,甚至跑题的现象。
  二、审题要开阔
  看到作文的材料,我们马上都会有神驰遐想的经验,但也会有神思凝滞,“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时候。那么我们该如何办呢?其实,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好多好多美好的事物,甚至领略到过其中的趣味。因此,只要我们发散思维,逐步联想,就没有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比如亲情、友情、自然、人生、民族、社会、名人、伟人、大老板、打工仔、诗词、散文、小说、电影、歌曲、运动、劳动、学习、工作、娱乐、彩票、募捐、慈善、黑恶、腐败……等等。只要冷静对待,善于联想,素材还是俯拾皆是的。面对众多的素材,我们要注意:
  1.就作文的材料,不就自己最得意的材料
  要分析作文材料的内涵,找出与内涵相接近的材料。
  2.选好材料,要站得高,看得远,深入挖掘
  力求新颖深刻,但是不要过分强调主题创新,别出心裁,防止剑走偏锋,流于要求之外。
  三、审题要深刻
  多数考生在作文时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语言直白,流于浅俗,缺乏内涵。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由于审题不深入、不深刻。在立意的提炼上不肯下功夫。笔者认为,作文时要善于选取自己感受深的东西,并用心去感悟那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与之交流,进而撞击出思想的火花。如果做到了这一步,文章的深度就出现了,那么,即使是语言平白如话,也会有比较丰富的表现力,出现耐人咀嚼的厚重。这当然“功夫”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的美到处都是,只是我们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就需要我们善思、深思。比如有一位同学写到奉献与索取的时候,就用到这样的例子:过元旦晚会了,很多同学提出参加晚会的老师应该拿些份子钱,而过圣诞节了,同学们之间送了“平安果”,自己在教室寝室里公然大嚼,却想不起给自己的老师表示一下心意。像这样从身边选取出来的素材当然就比较有现实意义,就比较真实,并且是新颖的。倘若将这样的事情,与年龄、与未来联系起来,其深刻还是有的。因而,我们对大千世界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应该身入其中,心入其中,品出点情味,悟出点道理。
  四、审题要重气
  一般来说,审题应该着眼大局,不拘小节。要善于抓住主要信息,抓主流价值。但下笔之前,胸中应先有文义,先有文气。“文贵有气,当以一贯之,自始至终”。这股文气,反映到文章里就是作者的文采。比如李白作《蜀道难》之先,必有一股飘逸之气的,否则难以凌绝顶,扪星辰;曹操作《短歌行》之前,必有一股雄烈之气的,否则难以“慨当以慷”,“周公吐哺”;韩愈在祭十二郎时,必先存了一股苦怨之气的,否则不可能“彼苍者天,其曷有极”的……因此,我们作文,应先有了或赞美之欣羡之气;或抨击之凛然之气;或书山墨海之儒雅之气;或高蹈出世之超然之气……如此,文未动而气先行,文未成而气先成。于是乎,文行于当行之处,文止于当止之时。言之美 ,在于精当;句之美,在于流畅;词之美,富于表现;辞之美,出乎妙用。流行语信手拈来,名人句浑然天成。记叙中渗透情感,描写中浸透诗意,议论中逻辑严密,抒情时不失文理,说明时有条不紊。那么,何愁文采不照人,文章不亮丽呢?
  
  
  作者简介:郭建华(1975—),男,河南周口人,鹿邑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于考场作文审题的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