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35

[ 武霞 文选 ]   

浅谈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武霞

  [摘要]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运动,由此产生了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以及教育改革家,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其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剖析,希望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认知结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美国朝野,一种危机意识弥漫着整个国家。美国人把科技领先地位的动摇归因于教育的失败。美国之所以在科技和军事方面落后于苏联,其原因归结为教育的落后。于是在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联邦政府斥巨资开展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在此期间,美国科学院召集了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在马萨诸塞的伍兹霍尔开会杰罗姆.布鲁纳作为该次会议的主席,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普遍的响应和认同。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
  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所学的观念越是基本的越是普遍的,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这样才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人类的认识认知水平的发展都是经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阶段,对问题和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是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存库。而学科最基本最容易理解的内容就是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生掌握了基本结构,就等于掌握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去解决日后遇到的新问题。
  再从人类的记忆方面看,人类是不可能非常完好的记住所有的事情的,而人类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都是简化后的表达方式,人类就是通过这些简化了的容易记忆的表达方式得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然后再需要的时候重新构思出来,而这些简化的容易让人记忆的表达方式就是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概念和原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同时,布鲁纳把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态度及基本方法作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这种见解是正确的。因为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 “教”,而且还要重视“学”。用“认识论者”的一句话说,那就是“学习如何学习”。作为教师,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是好像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灵巧的钥匙。
  布鲁纳的这一结构主义理论解决了教学任务的问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的问题,它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这种学习理论更适用于初级知识的获得,初级知识获得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学生要掌握的都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而高级知识的获得则需要更为复杂的学习方法和理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为更好地获取高级知识做铺垫的。众所周知,打好基础对于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基础打好了,再通过理解的深化,就可以灵活的运用初级的结构知识去习得高一级的知识。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般的原理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并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事物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强调教学的主体应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是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的,不论是认识一个式样,还是掌握一个概念,不论是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明一个科学理论,都是学生主动地对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使用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状态,而应该是假设式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和信息,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时代”,也就是“学习化时代”。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并不仅限于学校里的学习。即使是学校里的学生,他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之外度过的。因此,从社会生活中的学习和发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同样重要。但二者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学校里的学习比较系统化,专业化,有老师的讲解,督促与帮助。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学习,也可称为校外学习,则是学习者自主地进行的。如何让校外学习的效果更突出,更能满足学习者自身成长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习者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就是通俗所讲的“如何学习”。校外学习,与学校学习相对,是依靠学习者自身内在的驱动,是一种自觉地、主动地、创造地学习。在这种完全依靠自己,没有教师引导与监督的学习环境下,就需要学习者具有发现的技巧。发现学习的方法适用于学校的学习,但来自社会生活的学习,也就是校外学习更加的需要这种技巧。
  从人类记忆的角度来看,发现学习更有助于记忆的保持。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是自己的内在的财富。自己发现的知识比起被动接受的知识在记忆的储存库里保持的更久,更不容易忘记。发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探究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记忆的过程。自己去发现,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也发现了如何去进行发现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桑代克提出过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其中一条是效果率,认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这是桑代克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后得到的结论。布鲁纳反对对动物行为的习得来解释人类活动。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动机一般是以条件反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布鲁纳认为,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条件反射来说明的,利用赏罚等外部动机刺激、引诱儿童的方法,其效果有限,也不能保持长久。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内在的。真正的内部动机应尽可能建立在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积极主动的兴趣上。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固然有其好的一面,对学生短时期的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能过分的重视。这对于儿童长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甚至将来的做事态度,做事方式,价值观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还是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本身上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教师要做好引导者,把教学工作做好,使教学过程趣味化、积极化。教师要使教的东西值得学生学,使学生更多地卷入教学过程;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引导学生发明创造的行动,要努力把想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变成学生自己思维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
  三、总结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理论一经产生就受到高度的关注,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在现在它在教育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总的来说,它彻底改变了当时的行为主义理论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来解释人的活动,把学校的教育终点转移到培养儿童的智力和能力上来,这对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布鲁纳. 教育过程[M]. 邵瑞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布鲁纳.教学论[M].姚梅林,郭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陈晓瑞,郝文武.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武霞,山东泰安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

浅谈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