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57

[ 申斌 文选 ]   

在学科整合中提升综合素养——观察日记《豆芽宝宝成长记》点滴体会

◇ 申斌

  [摘要]语文习作要求学生对周围的植物进行一次跟踪观察,写下连续的观察日记。正好此时,科学老师让同学们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生长的因素。便有了语文、科学两种学科的整合。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让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学科整合的意义。学科整合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尝试,进而开发他们创新潜能,拥有自己对未来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关键词]学科整合;综合素养;体会
  
  您见过孩子们上科学课吗?阳光下,几个孩子围成一堆,趴在地下观察着、议论着,神情是那样专注。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兴奋地叫着,那高兴的劲儿别提了。我就这样常常被孩子们感动着。
  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对周围的植物进行一次跟踪观察,写下连续的观察日记。写什么呢?我有些犯难了。孩子们的生活范围并不宽,植物的生长变化又特别慢,观察一种植物,还不得等十天半个月的。孩子们有这个耐心吗?有这分热情吗?正好此时,科学老师让同学们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生长的因素。便有了语文、科学两种学科的整合。
  没想到孩子们的积极性如此之高,他们精挑细选,对豆子的一点儿瑕疵都不放过,当天便把豆子泡在水中,就守在旁边,一步都舍不得离开,每隔几分钟就要观察一番,那种热切的心情,那种专注的劲头,让家长们都有些吃惊。
  第一天,作业完成得竟如此精彩,每个同学都在日记中表达了对豆子宝宝的期待,文笔是那样优美,心情表达得是如此淋漓尽致。第二天,同学们交流的中心话题便是“豆芽宝宝”,“我的已经发芽,”言语中满是得意;“我的豆芽宝怎么还没变化?”焦急中满是疑惑……然后是经验的交流,然后是激烈的争论,然后是回家之后的实践。
  活动中,家长是顾问,尤其是有经验的爷爷奶奶成了“香饽饽”,科学老师有时被问得哑口无言。百科全书,电脑网络成了孩子们最好的老师。真遇到问题,孩子们办法还挺多!
  看看本次活动的作品吧:一盒盒生长得蓬蓬勃勃的小豆苗,一篇精美的观察日记,居然还有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写下了科学小论文。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自身责任的认识,让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不少。
  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让老师、孩子每天都处在收获的亢奋之中。
  反思此次习作活动的过程,对学科整合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孩子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之高,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精神状态之中,也表现了活动过程中认真的态度。
  豆子长出了嫩芽,它的长短、大小,他们都测量出准确的数据,连细微的颜色变化也没有逃过他们的眼睛。“小芽先是白嫩嫩的,随着个子的一天天长高,它变成了绿色,这是生命的颜色。不几天,它又换了一件藕荷色的衣服,可能是太喜欢了吧,它竟舍不得脱掉它,一直穿在身上!”瞧孩子们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呀!
  李瑞婷小组请她奶奶当指导老师。奶奶告诉她们:上面盖上一层纱布,可以让“豆芽宝宝”长得更壮实。可是对于孩子们善良的内心,他们可不愿意让“宝宝”受到伤害,奶奶又说不出个道理来。孩子们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查找书本资料,不仅了解了水的“虹吸现象”,还明白了“爱,有时表现在冷漠之中”。
  共同的活动让孩子们有了相同的话题,彼此的“育儿经”让他们那么的亲密无间,女生在交流经验,男生在旁边偷听;男生的秘密,女生也极力打探。他们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在交流中去实践,在实践中交流,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说得头头是道,我觉得这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盘盘豆芽,更是一个人生的阅历。
  二、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一个次即席演讲中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们经常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的技能”。注视天空的事情,需要拥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头脑中的问号不断形成,又在实践中不断化解,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及大胆尝试的勇敢精神令人刮目相看。
  活动之初,孩子们是在同一晚上泡下豆子。第二天早上,豆子就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的豆子皮已经脱落,有些甚至伸出了小芽。可是张小龙同学的豆子却毫无变化。听到别的同学兴奋的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他有些急切,把从选豆、洗豆子、选择养植器具到倒入水等每一个步骤与别的同学进行详细比较,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别的同学都用的自来水,而自己却太心疼自己的“宝宝”,选用了纯净水。是不是水的原因呢?同学们争论不休,他却有自己的想法,继续自己的尝试,跟同学们做个对比,让事实说话。
  老师建议他再进行尝试,重新再选同一批的豆子,分别放在不同的水中再来对比观察,这样更具科学性。他用事实揭示:纯净水和自来水对豆芽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影响。
  夏紫薇同学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豆芽刚长出的根形状各异:有的直挺挺的;有的弯弯曲曲的;还有的却打了个卷,像小猪的尾巴……难道豆芽宝宝也知道爱美吗?她推断是不是盘子太小了,把它们挤成这样?于是她尝试着把那些打了卷的豆芽分盘另装,奇迹出现了,那些“小猪尾巴”不见了,那些嫩根伸直了身子。当她把这一发现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时,同学们的惊叹让她很为自己的善于思考、勇敢尝试而得意。
  在本次实践中,文孝康同学头脑中的问号最多,发现也最多。他偶然发现“花豆”比“绿豆”的生长速度慢了许多,于是又泡了六种豆关键词子,在对比中去探索豆子的生长速度与个子太小的关系。听大人说,豆子出芽后,既不能放太多水,以免把“豆宝宝”淹死;也不能放少了水,导致“豆宝宝”饥渴而亡。他设计了五种给“豆宝宝”供水方案,从而找到最佳方法。每天用尺子量“豆宝宝”的身高变化情况,用相机拍下豆宝宝每天的变化照片,在电脑上留下研究资料。他越做越带劲,家里桌子上、窗台上……有空隙的地方就生长着“豆苗”。观察研究“豆宝宝”已经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和每天必做的功课,对比,他乐此不疲,并且已经许下心愿:长大以后当一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而他的父母看到他有模有样地观察、记录、实验,笑称他为“小科学家”。
  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在实践中进行各种尝试。谁又说这些尝试中会没有伟大的发现呢?
  三、让孩子们不同的生活感悟共存
  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整理,形成了多样的成果,根据孩子们不同的体验感悟到不同的生活。
  现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摘录如下:
  “望着垂着头的逐渐变黄的小豆芽,我的泪水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内心满足自责。对不起,豆芽宝宝,原谅我这个不称职的‘妈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保护,我不配作妈妈。”
  “外面起风了,风儿吹得小树摇摇摆摆。我不禁打了个啰嗦,心里却啫啫为我的豆宝宝担心:他们才从妈妈肚子里出来,能禁得住这样的变化吗?不知道爸爸把窗户关好了吗?豆宝宝,你们一定要坚强些。”
  “小小的豆芽,看着它出生、发芽,蓬蓬勃勃地长大,生命真是一个奇迹,每天都会给我一些惊喜,生命又是那么脆弱,吹一口气,都可能让它生命夭折,生命到底是什么,真是不可思议!”………
  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学科整合的意义:是它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尝试,进而开发他们创新潜能,拥有自己对未来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简介:申斌(1964—),女,大专学历,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在学科整合中提升综合素养——观察日记《豆芽宝宝成长记》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