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野草在歌唱》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野草在歌唱》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的荒谬处境和自我追寻对该小说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使她一举成名,自此,这部作品便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以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为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观,但主要集中在种族歧视政策和殖民主义制度留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或者是从女性主义这一角度来分析玛丽悲剧命运。但是,鉴于这部小说所揭示的关于自我和生存的问题,笔者认为,《野草在歌唱》体现了存在主义的一些文学特质,即人,存在,自由,处境,选择。
20世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早就了文学创作的内转和表现,“上帝已死”呐喊表达了人们精神的无所依傍。把个体的人,人的存在状态放在第一位的存在主义成为当时主要的思想潮流之一。海德格尔和萨特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被“抛”入世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又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可以超越荒诞的社会,进行自由选择,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野草在歌唱》的主人公玛丽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痛苦生活阴影的影响,她从小就想逃离家庭,为了改变现状和追寻真正的自我,玛丽做出了一系列的选择: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办公室文员,与迪克结婚,绝望的出逃,与黑人摩西的暧昧以及最后选择被摩西杀害,这些都体现了存在主义的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两部分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荒谬的极限处境
海德格尔首次提出存在主义这一概念,关于“人是如何存在”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存在”的人,由于处在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面对的是“虚无”,孤独和烦恼。萨特也认为,由于处在一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发生矛盾与冲突,常常遇到障碍、限制和不幸,“个人往往是荒谬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孤独者。”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处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首先,她是一个异化者和孤独者。玛丽与父亲是一种扭曲的不正常的关系,父亲是一个酒鬼,自小她便是母亲的心腹和哭诉的对象,她同情母亲,憎恨父亲;长大后,她在城里谋到了一份文员的职位,母亲死后,她与父亲几乎不再有任何形式的联系,丢开父亲,她甚至觉得倒是为母亲生前的痛苦报了仇。至于后来父亲的死,切断了她最后一根记忆的纽带,她觉着自由自在了。但玛丽自在的单身生活生活仅仅持续到她三十岁,玛丽一次偶然听到朋友在背后对自己窃窃私语,惊愕无比,随便找了一个男人,匆匆嫁掉了自己。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丈夫迪克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场主,由于迪克能力不足,农场经营惨淡,家中一贫如洗,玛丽精神上无所寄托。玛丽对迪克的态度基本上也是轻蔑,她对他毫不关心,简直把他看得无足轻重。而迪克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完全是个错误,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可是他已经习惯了任何婚姻生活中都常有的那种双重寂寞。玛丽明白,“嫁给像迪克这样的男人,迟早总会懂得自己只能做两种选择:或者是白白地气愤,白白地反抗,最后把自己弄得发疯并且粉身碎骨;或者是努力克制自己,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然而非洲炽热难耐的天气,沉闷空虚的日子,以及渺茫的未来终于使玛丽内心崩溃开来。黒仆摩西的出现,唤醒了玛丽内心深处对男性的渴望,但是玛丽根深蒂固的种族分离思想又使玛丽不能完全接受摩西,从而又使她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信念的全方位坍塌后,玛丽选择了死亡。
从以上可以看出,主人公玛丽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完全符合存在主义的客体观:“世界荒谬,人生痛苦。”
二、自我追寻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萨特指出,“人首先是存在,遭遇自身,在世间涌现,而后才定义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能予以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己”。对于萨特自由选择的三个观点也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萨特肯定人有绝对的自由,但自由又是人必须进行的选择。其次,人的自由并不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是感觉,而是人的一种具体行动。最后,人的选择虽然是自由的,但人又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萨特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来是受苦难的,虽然人毕其一生都在追寻理性的生存基础,但却一无所获。在这个没有统一原则的混乱的世界上,人是异化的,人生是虚无的。但即使在这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人依然是自由的,人有自己的意志,有主体性,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即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对玛丽而言,面对荒谬的世界,她用自己的具体行动作出了种种选择。
遭遇贫穷,玛丽积极地做出选择。玛丽嫁给迪克后,目睹农场贫穷悲惨,为了改变现状,玛丽主动尝试养了小鸡甚至帮迪克看管杂铺店为了改善生活贴补家。因为迪克遇事犹豫不决和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她不为传统社会家庭是女人的归属和天地的观点的束缚,积极为迪克出谋划策,并努力劝说迪克同意她经营农场的建议。但是迪克却出于维护男人的面子和自尊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直接导致农场经营日益惨淡,生活每况愈下。当迪克病倒后,玛丽依然选择了积极挑起了迪克的担子,来试图把农场经营好、管理好。
在女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里,玛丽也积极地进行选择。玛丽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南非家庭,从小面对的就是母亲对父亲刻薄的冷淡和嘲讽,而父亲又嗜酒成性,所以在童年的玛丽心中,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的形象都是形象猥琐面目可憎的,婚姻生活也是令人恐怖和窒息的,她对男性是排斥的,是没有安全感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主导一生的思想。玛丽满足于城市的打字员的生活,甚至到了三十岁依然保持单身生活,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结了婚成了家,玛丽依然不为所动。只是到了有一天,她无意中听到几个朋友对她窃窃私语时,她才不得已为自己物色一个丈夫。虽然玛丽最终向社会舆论妥协放弃了单身生活,但她毕竟固执地选择了自己思想坚持到了三十岁。玛丽的另一个选择则体现在那次大胆地返城举动上。面对迪克的无能和凄惨的生活,玛丽不愿无声无息地接受命运的摆布,终于忍无可忍毅然回城,追寻自己昔日舒服的生活。虽然结果是徒劳的,但玛丽毕竟为追求幸福生活尝试进行了选择和放弃。
在种族歧视这一社会问题上,玛丽也进行了自己的选择。玛丽从小就收到种族歧视政策的影响,内心深处是看不起和憎恶黑人的。迪克病倒后,她曾手执皮鞭抽了其中的一个黑人,由于玛丽的苛刻,家里的黒仆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但最后的摩西却以柔情和关怀唤醒了玛丽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对男性的渴望,并且让她做回了一个真正正常的女人。玛丽和摩西的关系死暧昧的,感情是矛盾的,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注定是以失败告终告终的,但她毕竟做过努力来进行自我的追寻。
三、结语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一生的悲剧,是人与自我的斗争,也是人选择的一生。这些选择充分证明了萨特所阐述的“选择的自由”,是我们个体生命所面临的精神未来,凸显了现代人在社会生存中遭遇到的种种困境,但是尽管面临这些困境,我们依然有选择的自由,依然可以通过自我的选择赋予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一蕾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4
[2]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1981.杨昌龙.
[3]《存在主义的艺术人学—论文学家萨特》[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4]黄颂杰,吴晓明,安延明.《萨特其人及其“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5]夏琼.“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当代外国文学》[J],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远方,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