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中都贯穿着一个“愁”字。但两个时期的“愁”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南渡前是生离之愁,是“闲愁”,“愁”中带着甜蜜、幸福与牵挂,比较单纯;南渡后是死别之愁,国家破灭,家庭离散,夫君早逝,孤零飘落,是哀愁,极为复杂。
[关键词]李清照;愁;闲愁;哀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南渡前后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悲。
那么,就可以这样说,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中都贯穿着一个“愁”字。但两个时期的“愁”的内涵是有所区别的:南渡前是生离之愁,“愁”中带着甜蜜、幸福与牵挂;南渡后是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是哀愁。下面就以她的两首代表性作品为例,做一下比较分析。
李清照早期有一首著名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即离家做官的丈夫赵明诚的。她借词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对薄情郎一去不知归的轻怨,传达出“人去席冷”之意。而“独”字既有孤独之意,又含“落单”之情,且为下文的“愁”做了铺垫。“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双双泛舟,而今独自摇楫,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下阕词人从眼前景物“花自飘零水自流”下笔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花自飘零”是自比落花,情意缠绵。“水自流”是嗔怨丈夫一去不顾。只要我们仔细品味,就可以发现,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传达出来的:写自己虽然与丈夫分居两处,然而相思之情却是同一的,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表达了彼此一样的牵肠挂肚,而这种牵挂因着“少年夫妻”使她内心涌动着幸福、甜蜜。因此,这种“愁”是一种甜蜜的忧郁,抑或是一种忧郁的甜蜜,比较单纯。
她后期的词作当以《声声慢》为代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者国亡,二者家破,三者独处,词人尽尝人生滋味。开端三句连用七组叠字极力渲染了由上述诸多因素影响酝酿而成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把国破夫死的遭遇、颠沛流离的经历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深刻地勾画了出来;“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而感到一种孤寂清冷,这不仅描写了冷落凄清的肃杀的秋色,也传达出了此人独特的内心体验;“凄凄惨惨戚戚”是由周围环境的肃杀凄凉引出的凄然寡欢之情。三句以句句递进之势,抒发了南渡之后的极端愁苦之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借秋日清晨冷暖难调,既写内心孤苦寂寞,又写弱质难敌秋风;是啊,当此之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三杯两盏淡酒”,可以说是为了御寒,但又怎么不会让人理解为“举杯消愁”呢?正当词人举起盛满生活苦难的酒杯含悲欲饮时,一阵雁鸣突自天际传来。举头望着似曾相识的征雁,就又忆起“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来。而此时非彼时也,“君子撒手去,留己泪空流”这种死别与当年的生离又怎能同日而语!再加上思乡,再加上怀国,再加上忧民,众多感情堆积如山、如海,让弱质词人一身承担着,实在是太难为她了!因此,到得下阕,黄花憔悴,梧桐滴愁,“守著窗儿”,万念俱休!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顺势,将凝聚了万万千千、千千万万感情因子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伴泪随咽缓缓送出。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渡前后,李清照在词作中所寄托的情感确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原因,我们应该在词人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李清照词作的内化的情感,把握住词人情感跳动的脉搏,与词人形成共鸣,更深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宋乃银(1977—),男,河南周口人,本科,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