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816

[ 王倩文 文选 ]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王倩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引入比较阅读的研究方法,通过中外文学之间的比较、不同时代的比较、作家之间的比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感受文学艺术的文化差异、时代特征、风格特色、艺术特色等。
  [关键词]比较阅读;中外;时代;作家;艺术形式
  
  一、中外文学之间的比较,感受文化差异
  中外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美学追求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通过文学作品这一书写普遍人性的视角进行比较,同中见异,异中存同,对于我们理解文本和提升审美鉴赏力都是一种好的方式。
  《愚公移山》是经典课文,如果我们将之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同样是老人和孩子,同样是面对困难知难而进,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一个移山,一个出海;一个依靠群体的力量,一个靠个人的精神;一个获得外力的帮助而成功,一个看似失败却永不言败。前者坚信只要坚定信念,依靠团结的力量,就能克服困难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后者却高扬个人的力量,“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人是不可战胜的。这种种不同,凝聚在一个小小的文本中,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学的美学境界是精致、典雅、优美、和谐,这与中国的内陆性文化农耕文明是合拍的。它求善、求美、讲求道德人格,人学伦理发达,注重群体、整体价值,具有向心力、权威、内凝聚力。而西方文学中的崇高、悲剧、壮美,与海洋文明的开拓精神是一致的,个体价值,“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带给西方文学最大的传统。
  八上第一单元的战争主题有五篇课文,面对战争,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叙述,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滂沱,淋漓尽致的挥洒胜利的喜悦;孙犁(《芦花荡》)细腻唯美,轻松乐观的抒发人民的智慧和勇敢;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义正辞严,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痛斥掠夺者的无耻罪行;西蒙诺夫(《蜡烛》)沉痛深情,战争的残酷也不能泯灭母性的光辉。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战争,中外名族之间的差异。中国人的重群体价值,忽视个体生命情感;重结果,轻过程;重事件,轻生命。而西方人重个体价值、重过程意义、重视人的生命情感等。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学作品背后其实是有着强大的文化力量在支撑着,文学作品深度意义也在于此。学生运用这种阅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思路,感悟艺术的魅力。
  二、不同时代的比较,感受时代特征
  伟大的艺术作品既有时代的印记,又有超越该时代的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题材的作品,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进行比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进行冰心《观舞记》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刘鄂的《明湖居听书》进行比较。同为描写艺术表演的作品,从文章本身看,《观舞记》不如后面两篇文章经典,但舞蹈是有形的,又是异域舞蹈的描写,感官刺激时比较多的,冰心在描写中注重的描写与感受的结合,与历史文化的结合。《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是描摹声音的,难度要大得多,生音无形,稍纵即逝,大量通感的运用使得描写精彩。这些可以从语言方面进行比较。从抒情形象方面看,白居易的感叹忧伤同病相怜最为感人,刘鄂的文章闲适中带有品评,冰心则更多的是欣赏和赞美,也截然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文学艺术的风格与特色,发觉主题的不断深入,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判断力,这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不同作家之间的比较,感受风格特色
  新课程以主题为单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倾向于同题材之间的比较。比如人教版初二下第一单元中有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母亲这一题材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经典题目,不同时代的作家都有所涉及,其中也不乏杰作,甚至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学习写作也写这个题材,那么,一个老旧的题材如何能够常写常新,如何能够写出感人的真情,如何体现不同时代和作家的风格,不妨将一系列母亲类的文章找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长篇的如高尔基的《母亲》、 短篇的有老舍的《我的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 等。其他的艺术形式的还有中外的电影、电视剧,如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1999年的作品《关于我的母亲》、第四节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得主韩国电影《母亲》、秦怡、张瑞芳都曾演过电影《母亲》,陈小艺、岳红也主演过电视剧《母亲》,甚至阎维文也有歌曲《母亲》。将这样一系列的有关母亲的文本和影视作品介绍给学生,进行内容、情感、表达、艺术加工等多方面的比较,必然会产生全新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判断能力也随之提高。
  四、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感受艺术特色
  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外将小说和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欣赏,然后进行比较评价,这一过程就是艺术的还原和再创造的过程。李少红被人大骂“黛玉怎能有张婴儿肥的脸”,不妨就此和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黛玉就要“病若西子胜三分”呢?新版《三国》的曹操形象好像正面了很多,到底是写实呢还是失实呢?小巧玲珑的周迅演黄蓉为何不叫好,黄蓉可不可以是哑嗓子?颇具争议和趣味的问题会促使学生细读文本,进行再造想象,从而丰富阅读体验,提高艺术鉴赏力。
  比较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欣赏品味,拓展了审美的心理空间,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的有效保证。比较阅读,让课堂上开了一扇窗,通过折扇窗,可以将窗外的风景尽收眼底。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