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3期 ID: 152789

[ 肖明星 文选 ]   

关于近年来指示语研究的文献综述

◇ 肖明星

  [摘要]近年来,指示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外语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与指示相关的一些问题和策略。借此综述,作者还对的指示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从事指示现象研究的工作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人称指示;方位指示;时间指示
  
  一、引 言
  Levinson 认为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指示语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并将指示分为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与社会指示等。人们在话语中通过使用指示词和其它手段使话语与一定的人物、事物、空间、时间发生直接联系。指示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不同语言中用于指示的词项和语法范畴也大同小异。
  1.指示的具体研究层面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语言结构上的反映 ,是一种对人、事、物、时间或地点等的编码形式。
  指示语被看作是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话语指示语、 Thomas)是二十世纪用英语写作的最杰出的威尔士诗人,又有当代社交指示语种类集合。(Levinson,1983)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伟大的宗教诗人之称。从七十年代起有人将语用指示语称为直指词,且区分了话语直指词(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直指词(social deixis)。
  人称指示语表示言语事件或言语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也即传统语法所指的人称代词,是英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或结构(冉永平,2006:22)。人称指示是指示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因此,在言语活动中,它一般不是谈话的参加者,但在特定场合会用来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
  时间指示语表示人们通过话语传达信息或实施言语行为的时间关系。时间指示信息通常以说话人的话语时间为参照依据(冉永2006:32)。时间指示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 ,几乎存在于任何一门语言中 ,因为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常常会提到各种事件 ,它们有的已经发生 ,有的正在发生 ,有的将要发生 ,而要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人们就得借助各种时间指示表达式。
  地点指示语,也称空间指示语(spacedeixis)表示人们通过话语传达信息或实施言语行为的地点或空间位置(冉永平,2006:36)。
  语篇指示语指在说话或写作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或结构来传递话语或语篇中的某种指示信息(冉永平,2006:39)。篇章指示语在英语诗歌中使用较多,目的是强化诗篇的衔接和连贯。
  社交指示语就是人际交往中与人际关系联系密切的结构或词语,它们使用的目的在于改变 顺应或调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或说话人和第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如各种敬称 称呼语等(冉永平,2006:41)
  2.关于指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早在古希腊时期,“指示现象”就作为哲学领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而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语言学角度对指示语加以研究。”指示语“在不同的时期被冠以不同的名称:Buthler于1934年提出“index+symbol”;巴尔·希勒尔(BarHillel)于 1954年提出“indexicalexpressions”;之后又出现了“deictics”,“deicticexpressions和”indexicals"。
  对于“指示现象”这一概念的相关定义,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发表《指示词语》(IndexicalExpressions)一文,认定指示词语(deixis,indexical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提出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他认为指示现象是自然语言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属性,广泛大量的存在于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列文森(Lenvison)1983年指出,语言同语境之间的关系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语言结构中的指示现象(p54)。“从本质上讲,指示现象涉及到如何编码或使语境特征语法化(encodeorgrammaticalize),因此也涉及通过对话语语境的分析来理解所说的话于1991年提出”指 示 实 际 上 就 是 所 谓 的 话 语 传 递 关 系。“《新编语用学概要》 何兆熊(levinson,1983:54)。”将词语的文外照应关系,即存在于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列为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关于地点指示词的概念,列文森(Lenvison)于 1983年指出,地点指示词又称空间指示词,用来指明言语事件中相对于指示中心的方位,人或物的空间位置的确定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为参照点。Reinhart&Reuland(Logophoviciry)于Yule 2000年指出地点指示词真正的语用学基础是心理距离。总体上说, 物理距离较近的物体通常被也看作是心理距离。他简要的叙述了心理距离对于地点指示词的功用。而这一理论早在 年 和1978 Brown的礼貌策略中有所涉及。何自然认为以什么作为Lenvison(1997:33), 参照物(基准点),从而决定是指示用法还是非指示用法。关于地点指示词的研究于Lyons1977年指出了空间组织结构在人类认知领域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一个研究地点指示词的十分有效的工具——语义特征成分分析法。而Leech早在1969年已经使用该分析法对空间指示词的意义进行了对比研究。Bennett则于1975 年使用成分分析法对英语介词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来揭示平行范围内的语际关系。
  而我国近年来也将指示运用到各种不同的领域中加以研究,如关于词汇的关于“that”“this”“in front of”“behind”等词在方位指示的研究,关于心理层面的关于指示语的用法研究,还有将指示与名著诗歌结合起来的研究和翻译领域中指示的作用研究等等。
  3.对指示语研究的展望:
  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指示词的隐模式或显模式反映了文化背景,体现了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构成了各种意义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语言之间的指示词有许多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
  就如人称指示语 ,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第一和第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进行了研究 ,而对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的研究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Levinson 虽然论述了人称指示的用法,却没有提及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的影响;Yule 也仅是提到了心理距离,并未详细论述它是如何影响人称指示的用法;何自然则在他的《语用学概论》中论述了人称指示之间的借用现象,但也未谈及心理距离对其用法的影响。正是由于心理距离是通过人称指示来传达,并且人称指示可以表达善意和恶意的情感,因此,研究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用法的影响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 , 英汉指示语的语用差异与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 包括英汉语中衔接和连贯的实现方式不同 , 英汉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等。然而 ,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 , 英汉思维方式的互补与融合 , 英汉语言 (包括指示语)也不断发生变化 , 研究者也需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 George Yule. Pragmatic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石锡书.心理造成的”移花接木“——漫谈心理距离对指示语用法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4(1):50.
  [7]古伟霞.指示语和心理距离的语用分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56.
  [8]李站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4.
  [9]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作者简介:肖明星,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语语言研究。

关于近年来指示语研究的文献综述